您现在的位置: 紫石英 > 紫石英别名 > 正文 > 正文

老油灯追寻光明的记忆上篇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27 9:57:00

策划/文

张真慈图片提供

听雨楼

摘要culturalmonthly

灯的祖先是火。

自古,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远祖,即对黑夜充满恐惧。火,不仅是远祖用来照明、驱逐黑暗的唯一工具,也是获得熟食的最珍贵财富。

认识火、保存火,是人类发明油灯的前提。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类文明。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夜因灯而短,昼因灯而长”,油灯发展史与人类文明史并行。油灯,是远祖智慧的结晶,是其审美、思想、精神的反映。岁月流转,老油灯终退出生活舞台了成为历史。然而,老油灯追寻光明的记忆,依然能给今人以力量。

探源SpecialPlanning

“灯”字究竟起源何时?在考古发掘所见或传世品中,春秋以降,并未发现名为灯的实物。在甲骨文中也未见“灯”、“烛”字样。据史料记载,西周时,远祖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烛”,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照明用器记载。

“烛”,是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未燃火把称燋;点燃执持的称“烛”;置于地上,点燃成堆的叫“燎”;置于门外的燎称“大烛”;置于门内的称“庭燎”。因历史久远,今人已无缘见其真容。

《楚辞?招魂》中说:“兰膏明烛,华镫错些”;《尔雅?释器》说:“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豆笾,瓦豆谓之登”;《礼记?祭统》说:“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足见,先祖将“镫”称灯,应是字义假借。

春秋战国时,中国最早的油灯诞生了,当时古人在祭祀时,增加了名为“瓦豆”的照明器具荣“登”先祖;秦时,汉字发生隶变,创作形声字“燈”作为照明器具的对应文字,那时油灯由石、陶、金属制作,青铜仅是其中一种,“火”成为油灯的基本特征,至此,“燈”具有了最科学合理的定性。

演化SpecialPlanning

在遥远的黄帝时代,远祖用一盏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的“陶豆”,终结了人类关于黑暗的记忆。后经青铜文化洗礼,加之铸造技术提升,油灯在造型上得到重要发展。从春秋至两汉,油灯已脱离实用的具体要求,成为礼器,折射出社会政治的规章法度。

战国、秦:华灯初现

“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楚辞?招魂》

解词:春秋战国时期,远祖在长期煮食肉类过程中,逐渐发现动物油脂易燃耐燃,便收集在豆、鼎、簋等容器中,用“烛”照明前将其外层涂满或灌入油脂,使灯亮更长久。

年冬,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大队第三生产队的社员们在岭西修建蓄水池工程时,发现了八座古墓。在大量铜器与陶器的随葬品中,通高48.9cm,灯盘径23.7cm的战国坐人铜灯尤为引人注目。此灯由坐人、灯柄和灯盘三部分组成。坐人偏髻、束冠、着长袍,腰系宽带,以带钩扣合,臀部端坐两足跟上,两臂平伸,手握丫形灯柄,柄上托一环形灯盘,盘内立灯钎三个。人俑灯是战国时期青铜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战国油灯多以青铜质为主,主要出自河南、河北、四川、山东和北京等地的战国中晚期贵族墓中,多为贵族实用器。也有少量陶质灯见于湖南长沙黄土岭魏家大堆战国墓和广西平乐银山战国墓等地。多枝灯、又名树形灯,是战国青铜油灯一个重要的品类,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墓出土的一件十五连枝灯,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15个灯盏,灯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情态各异,妙趣横生。

战国时,玉质油灯极少。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勾莲纹青玉灯是极少见的传世品,从其造型来看,应是上层社会的实用器具。

秦朝油灯出土实物不多。《西京杂记》中说:“高祖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尤其惊异者,有青玉五枝镫,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镫,镫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年,陕西咸阳塔儿坡出土的两件雁足灯极其华丽,最具代表性,灯形为一大雁腿,股部托住一环形灯盘,盘内有3个灯钎。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墓“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因历史久远,战国油灯并未留存至今,我们只能通过史书记载,充分想象它的存在了。

两汉:精巧实用

“余后与刘伯师夜燃脂火坐语,灯中脂索而炷燋秃,将灭息。??伯师曰:‘灯烛尽,当益其脂,易其烛??。’余应曰:‘人既禀形体而立,犹彼持灯一烛,??恶则绝伤,犹火之随脂,烛多少,长短为迟速矣,”这里说的燃脂火为点油灯即膏烛。——桓谭?《新论?祛蔽篇》

解词:“持灯一烛”是用麻秸作的烛灯即麻烛,一般插在灯盘支钉上,使灯火皆立灯盘当中,即是“盏中立烛式”之灯的真实写照。

两汉时,陶质油灯成为主流,单枝灯和连枝灯最是精采。单枝灯以豆形灯较常见,在造型上被制成各种人形灯与动物形灯。河南济源泗涧沟汉墓出土的红釉陶长明灯非常特别,其灯盘是展翅翘尾的金鸟形,盘下塑有兔形圆柱,柱下塑有蟾形座。金鸟象征太阳,兔、蟾象征月亮,意为长明。

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及铁器的普遍运用,铁、石质油灯相继问世。多年前,河南洛阳烧沟一东汉墓曾出土一盏高达73cm的铁灯,下部有圆形底座,中间有灯柱,沿柱向四外伸出三排灯枝,每排4枝,共12枝,每枝枝头都有一圆形灯盏,在灯柱顶上站立一展翅欲飞的瑞鸟。

两汉的油灯多由灯盘、灯罩和具有收集烟灰功能的器座组成。灯盘有烛钎,可插烛扦。灯罩由可移动弧形屏板构成,既可挡风,又可随意调整灯光方向和强弱。灯盖可起到遮挡灯烟外溢并让其通过烟道进入储有水的器体中的作用。这类油灯被民俗专家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保洁灯”。

魏晋、南北朝、宋、元:走向世俗

“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入清冰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宋《老学庵笔记》

解词:建窑灯盏为卧足,灯芯放置处是盏壁之泥条纽;北旗窑灯盏为平底足,灯芯安置处为斜管状。大口窑制作的灯盏器足多变化,有圈足与喇叭状高足,外壁及足见印花装饰,灯管置于盏中央。省油灯是一种方便节省油的新型照明用具,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科技创造,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青瓷技术的成熟,青瓷灯取代青铜灯。青瓷灯造价低廉,易于普及,具有一定造型和装饰,开始为民间广泛使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三国青瓷熊灯、东晋青瓷牛形灯、北齐瓷灯。而灯烛在作为照明用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

这一时期的油灯首先是带有承盘形座的,这类灯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上有圆盘形灯盏的,如南京出土的一件三国时期青瓷熊灯,熊蹲在承盘内,头顶灯盏。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一件青瓷灯,灯座为浅盘,盘中心有圆柱,柱上托一莲花形小盘,盘中心有穿捻用的短管作灯头。另一种是有两层承盘,上有一圆柱体,既可直接插入烛把,又可承托小型灯盏的,这种灯以隋唐时期瓷灯和三彩灯台居多。由于它具有插置烛把和承托灯盏两重性,故这类灯又多称灯台或烛台。如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青黄釉烛台,由3部分组成,下部是一带高足的圆盘,中部为一空心柱,上部为一带有承盘的圆柱体。

其二,与汉代卧羊铜灯和豆形灯相对应,出现了不少以卧羊、狮为造型的烛台和圈足宽沿瓷灯。如浙江余姚市文物委员会所藏的越窑卧羊烛座,在羊头正中设置了一圆形洞用来插置烛把。

其三,用单体的碗、盘和钵用作灯盏和烛托现象逐渐增多,并以宋较为普遍。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一组仆侍女俑群中,就有一手托一烛盘的女俑。到了宋元时,这类灯盏更多,特别是一些砖室墓的墓室壁上砌出的灯擎上,所托的灯盏也多是一件小瓷碗或瓷钵,显然这些碗或钵就是作为点燃灯盏用的。由此推之,在宋,民间有可能是大量采用小碗或小钵作灯盏的。

因青瓷灯外形浪漫,深得文人喜爱。东晋南朝谢朓作《咏灯诗》,特将相思内容写进去:“发翠斜溪里,蓄实宕山峰。抽茎类仙掌,衔光似烛龙。飞蛾再三绕,轻花四五重。孤对相思夕,空照舞衣缝。”

直至隋末唐初,品种繁多的新材质不断运用到油灯制作中,比如铜、铁、锡、银、玉、石、木、玻璃等。由于唐经济的高度发达,实用兼装饰或纯装饰性质的灯开始大量出现在宫廷和灯节之中,像灯树、灯楼、灯笼、走马灯、松脂灯、孔明灯等,这些新的油灯和灯俗烘托了那个时代盛世,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蝉鸣山更幽”。日常用具之中,灯与夜为伴,带有些许神秘与诗意。比如“挑灯夜话”或“烛影摇红”。似乎幽暗灯光永远会被辛苦与孤独包围,古人写读书之苦常以青灯黄卷形容,所谓“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釭午夜香”、“幽人听尽芭蕉雨,独与青灯话此心”。灯光萤萤忽亮忽熄、其照不远忽明忽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许多有趣的故事。最著名的“烛影斧声”,成为北宋赵光义杀兄夺位疑案的代名词。

宋京师,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到了夜晚,灯烛荧煌,上下映照。随着陶瓷业的发达,各个窑口都生产各具特色的陶瓷油灯。始于唐的省油灯到宋代则广为流行,“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一半”。

灯烛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活动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在唐宋两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常见侍女捧烛台或烛台正点燃蜡烛的场面。在宋元砖室墓中,也常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灯擎??

曾几何时,油灯盏盏都不是省油灯。直至宋,各窑口都有设计生产出各具特色的陶瓷油灯。陆游在《陆放翁集》中记录了来自四川的陶瓷油灯,“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一半。”

夜幕降临,黑暗无边,三三两两的庄户油灯,或远或近忽闪忽灭,伴以时断时续的狗吠,会给欲归未归的旅行客商带来复杂的联想:幽静、思乡、恐惧。在许多中国古典演义小说中,曾将灯之明灭与命之存亡联系一起。《三国演义》第回,描写诸葛亮祈禳北斗以延生命,在地上分布7盏大灯,外布49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祈禳6夜,主灯明亮,诸葛亮以为有望。没想到魏延闯进来报告军情,扑灭主灯。诸葛亮因此而吐血数口,卧倒床上,不久逝世。《封神演义》中也有这类描写,第24回,写武吉犯了死罪,请姜子牙救命,姜子牙教他:“如今你速回到家,在你床前,随你多长,挖一坑堑,深四尺。你至黄昏时候,睡在坑内;叫你母亲于你头前点一盏灯,脚头点一盏灯。或米也可,或饭也可,抓两把撒在你身上,放上些乱草。睡过一夜起来,只管去做生意,再无事了”;第44回,写姚天君施法谋害姜子牙:姚天君让过众人,随入“落魂阵”内,筑一土台,设一香案,台上扎一草人;草人身上写“姜尚”的名字;草人头上点三盏灯,足下点七盏灯,上三盏名为催魂灯,下七盏名为促魄灯。姚天君在其中,披发仗剑,步罡念咒于台前,发符用印于空中,一日拜三次。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明清:烛灯齐放

“料丝灯出于滇南,以金齿卫(今为云南保山县)者胜也。用玛瑙、紫石英诸药捣为屑,煮腐如粉,然必(用)北方天花菜点之方凝,然后缫之为丝,织如绢状。”——明郎瑛《七修类稿》

解词:明清的宫灯主要以细木为框架,雕刻花纹,或以雕漆为架,镶以纱绢、玻璃或玻璃丝。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油灯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油灯和烛台的质地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在质地上除原有的金属、陶瓷、玉石油灯和烛台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新材料油灯。

在清朝内务府下设造办处的宫廷专门制灯作坊以前,宫外采购和地方贡献是宫灯的主要来源,即使在宫廷专门制灯作坊设置后,也有大量油灯是由采购而来。宫灯又反过来间接流入了民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间油灯的发展。宫灯基本上代表了明清两代油灯的最高水平。

宫灯又名纱绢灯,最早可溯源至南朝宋武帝时在元宵节上出现的葛丝灯笼,历经千余年发展,明清时,随着制绢业的发达和相关工艺改进,绢纱灯在造型和工艺上有了长足发展。玻璃灯又称料丝灯,最初出现在云南。宫灯在形制上除圆形以外,常见的还有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大下小,很像中国建筑中的亭子。宫灯的骨架由近百块大小不同并刻有花纹的木片粘合而成。灯顶雕龙凤等图案,灯的各面大都绘有精致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博古、文玩及戏剧故事画,每角上都悬挂各色缕穗,灯底坠红黄流苏。因此宫灯除照明外,已成为精美的工艺品。

宫灯里照明燃料全是蜡烛。从用途来看,宫灯可分为供桌上使用的桌灯、庭院使用的牛角明灯、墙壁悬挂的壁灯、宫殿内悬挂的彩灯、供结婚使用的喜字灯和供祝寿使用的寿字灯。宫灯作为我国手工业制作的特种工艺品,宫灯在世界享有盛名。根据不同用途而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造型,不仅和我国古代建筑形式极为协调,即使在今天的一些豪华殿堂和住宅里也能发现宫灯造型的装饰。

烛台是明清两代剧院、饭店等公开场所的常用之物。明清,宫殿照明都用蜡烛,除宫灯外,烛台也是主要的照明用器。明清宫廷烛台从质地上可分瓷、珐琅、玻璃、金银、玉石和硬木等各种材料。在用途上可分庙堂供器和室内用器两类,并多以成对形式出现。前者形体较大,以庙堂五供形式出现为多;后者多为桌上用的小型蜡台。从造型上看,主要有带喇叭形座或覆式高足碗座的圆盘式和八角形器座八角盘式两种。在一些珐琅和金银制品中也有人物和动物擎烛盘形的。无论哪种类型的烛台基本上都由底座、立柱和带较长烛扦的烛盘三部分组成。

明清之际,青花和粉彩油灯成为时尚。

油灯有大小,灯亮有明暗,材料有优劣,做工有精粗,是古人身份高低的标志。《礼记?丧大记》规定:君堂上二烛,下二烛。大夫堂上一烛,下二烛。士堂上一烛,下一烛。《红楼梦》第二十五回,述贾宝玉被贾环故意打翻蜡烛油烫伤以后,贾母问马道婆怎么祈祷菩萨保佑,马道婆说,除香烛供奉外,“一天多添几斤香油,点个大海灯,那海灯就是菩萨现身法象,昼夜不熄的。”点灯大小,与人身份高低有关。最大的海灯,比缸略小些,一天要点48斤油、1斤灯草;次一等的海灯,一天点20斤油;再次是10斤、8斤、5斤、3斤。灯能指明破暗,佛家常用以比喻佛法,传法被称为传灯,佛像前置放的昼夜不熄的灯称长明灯。

佛教名著《五灯会元》中,每部都含一“灯”字,即《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与《嘉泰普灯录》。

现代:富灯独尊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解词:年,蔡祖泉与同伴们初探我国科学家的“空白领域”———电光源,着手研制国内首盏光源——高压汞灯。同年,复旦大学电光源小组成立。我国电光源史上首个氢灯、首个高压汞灯、首个氪灯、首个长弧氙灯等一系列成果陆续从他手上诞生。

自年世界首次钻出石油后,煤油逐渐成为油灯的主要燃料。煤油灯是在上海等通商口岸开埠后进入中国的。用煤油灯照明较之豆油灯不但价廉,且光亮,一盏煤油灯相当于四、五盏豆油灯。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上海已有五、六家由广东人开设的商店,专门制造、出售玻璃煤油灯。到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城内店铺皆改蜡烛为煤油灯,渐而乡镇大户、会计之房、读书之案,无不灿列玻璃之器。

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煤气灯进入中国城市。年,上海首家煤气公司大英自来火房开张,次年,煤气灯现于上海。入夜后,火树银花,光同白昼,上海成了名副其实的不夜城。19世纪70年代,上海人评沪北即租界十景,其中之一就是“夜市燃灯”。八年后,电灯始现中国城市,这年7月,电灯照亮上海,随之,照亮全国。油灯渐渐淡出百姓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ishiyinga.com/zsybm/77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紫石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