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每个人体质病情有异,切勿自行用药。
注意事项请参见:安全地使用中药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诗人在异地思念家乡亲友的真挚情感。诗中茱萸便是指中药“山茱萸”。
关于“山茱萸”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繁。当时太行山一带地区属赵国,山上村民大都靠采药为生,但必须把采来的名贵中药向赵王进贡。有一天,一位村民来给赵王进贡药品“山茱萸”(在当时叫“山萸”),谁知赵王见了大怒说:“小小山民敢将此俗物当贡品,岂不小看了本王,退回去!”这时,一位姓朱的御医急忙走了过去,对赵王说:“山萸是种良药。这位村民听说大王有腰痛痼疾,才特意送来。”赵王却说:“寡人用不着什么山萸。”进贡的村民听后只好退出。朱医见状忙追赶出来说:“请把山萸交给我吧!赵王也许终会用上它的。”村民将山萸送给了朱御医。
三年后,山萸在朱御医家中长得十分茂盛。他采收、晾干,并保存起来,以备使用。有一天,赵王旧病复发,腰痛难忍,坐卧不起。朱御医见状,忙用山萸煎汤给赵王治疗。赵王服后,症状大减,三日后逐渐痊愈。赵王问朱御医:“你给我服的是什么药?”朱御医回答:“此药就是当年村民进贡的山萸。”
赵王听后大喜,下令大种山萸。有一年,赵王的王妃得了崩漏症,赵王传旨,命朱御医配药救治。朱御医当即以山萸为主配制方药,治愈了王妃的病。赵王为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为了表明这是一种草,又将“山朱萸”的“朱”加上草子头而写成现在的“山茱萸”。
(这个故事套路……和吴茱萸有点像。)
本品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主产于河南、浙江。
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及时除去果核,干燥。
本品气微,味酸、涩、微苦。
以肉肥厚,色紫红,油润柔软者为佳。
山萸肉生用,或取净山萸肉照酒炖法、酒蒸法制用。
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收涩固脱。
1.肝肾亏虚,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
本品酸涩微温质润,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功善补益肝肾,既能益精,又可助阳,为平补阴阳之要药。
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腰酸耳鸣者,常与熟地黄、山药等配伍,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治命门火衰,腰膝冷痛,小便不利者,常与肉桂、附子等同用,如肾气丸(《金匮要略》);治肾虚阳痿者,多与鹿茸、补骨脂、淫羊藿等药配伍,以补肾助阳。
2.遗精滑精,遗尿尿频
本品既能补肾益精,又能固精缩尿。
于补益之中又具封藏之功,为固精止遗之要药。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者,常与熟地黄、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肾气丸(《金匮要略》);治肾虚膀胱失约之遗尿、尿频者,常与沙苑子、覆盆子、桑螵蛸等药同用。
3.月经过多,崩漏带下
本品入下焦,能补肝肾、固冲任以止血。
治妇女肝肾亏损,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者,常与熟地黄、白芍、当归等药同用,如加味四物汤(《傅青主女科》);若脾气虚弱,冲任不固而漏下不止者,常与龙骨、黄芪、白术等药同用,如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若带下不止,可与莲子、芡实、煅龙骨等药配伍。
4.大汗虚脱
本品酸涩性温,能敛汗固脱,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
治大汗不止,体虚欲脱或久病虚脱者,常与人参、附子、龙骨等同用,如来复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5.内热消渴
本品能补益肝肾,治疗肝肾阴虚,内热消渴,常配伍黄精、枸杞子、天花粉等滋补肝肾、清热生津药。
煎服,6~12g,急救固脱可用至20~30g。
素有湿热而致小便淋涩者不宜服用。
山茱萸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体外试验能抑制腹水癌细胞。
有抗实验性肝损害作用。
对于因化疗法及放射疗法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且有抗氧化作用。
有较弱的兴奋副交感神经作用。
所含鞣质有收敛作用。
山茱萸注射液能强心、升压。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此外,山茱萸能抑菌、抗流感病毒、降血糖、利尿等作用。
伤寒论用药
中药小故事——薏苡仁
中药小故事——黄芪
中药小故事——防己
中药小故事——百合
中药小故事——苦参
中药小故事——雄黄
中药小故事——鳖甲
中药小故事——射干
中药小故事——鼠妇
中药小故事——石韦
中药小故事——牡丹皮
中药小故事——瞿麦
中药小故事——蟅虫
中药小故事——露蜂房
中药小故事——火硝
中药小故事——蜣螂
中药小故事——菊花
中药小故事——防风
中药小故事——矾石
中药小故事——芎?
中药小故事——寒水石
中药小故事——白石脂
中药小故事——紫石英
中药小故事——川乌
中药小故事——独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