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上半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结束后,由于剩余国民党中央军及相对强大的桂系部队在江南驻防,渡江歼灭国军残余兵力成了我军首要作战任务。在渡江部队中,长江东线的三野大军是绝对主力。然而49年渡江战役之前,我军不仅需要考虑敌人汤恩伯集团40万人的实际抵抗能力,还面对一定的国际势力干预:这其中以英国军舰长江内寻衅为代表,严重干扰了第三野战军的渡江部署。
随后在4月20日便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紫石英号事件”,即中英长江炮战。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第三野战军20军及23军炮兵先后与长江上的英国远东舰队4艘战舰爆发炮战,其中敌舰紫石英号被重击搁浅,其他3艘则被迫撤出长江,炮战以我军获胜告终,接下来三野成功发起渡江战役。当然,由于英舰火炮口径大于我军榴弹炮及山野炮,三野的炮兵及步兵阵地事实上也遭受了较大损失,共有余名我军官兵伤亡。
严格来讲,三野与英国远东舰队交火,事先其实并没有得到军委的开战命令。按照军队作战纪律,一般规模的战斗并不需要请示到军委层级,但长江炮战涉及到20军和23军两个军的炮兵调动,尤其参战的两个炮兵团是由野司直属的特种兵纵队调拨而来(渡江火力掩护的需要)。究竟能否开火,按照程序至少要所在兵团司令叶飞及三野野司批准方可。再加上此战关系到对外邦交,炮击目标为英国军舰,这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显然有一定的敏感性,请示到军委做定夺也是正确的。
野司的粟司令对于是否对英舰开炮一事,也认为需要报知军委,并及时发出了请示电文,等待主席批示。然而军情紧急,又事关渡江战役的整体行动,事件发展迅速,实在来不及等军委的回复了。在三野进行警告射击,英舰紫石英号随即直射三野步兵阵地并造成我方数十人伤亡后,三野23军军长陶勇、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等主要指挥员,毅然决定直接对英舰进行直瞄射击,这一决定早于军委批示电报到达的时间。虽然火炮口径没有超过毫米,但三野凭借炮兵集群的数量优势,最终打垮了英舰队,为渡江扫除了障碍。
事实上,主席关于三野请示能否开炮的批示电文,随后传到了前线。虽然战斗已经基本结束,但电文内容却与三野众将的临机决断不谋而合。军委的4A回复电文中,明确指出一条:如外国军舰擅入战区,均可轰击!由此可见,一线将领的胆识和决断能力是多么重要,正是由于将帅一致,具备高超的指挥决策能力和丰富战争经验,我军才在这一次特殊的战斗中快速做出了正确的反应,渡江前没有失去宝贵战机,更重要地是也打出了民族尊严和血性。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后语:希望大家阅读后在右下方“在看”处点个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感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