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紫石英 > 紫石英炮制 > 正文 > 正文

驯美艺讯朱永磊先生谈王羲之与沃霍尔,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14 20:29:26
白癜风症状特点是什么 http://pf.39.net/bdfyy/bdfzg/140429/4381149.html

  王羲之与安迪·沃霍尔有哪些共同点?

  其一,他们都是艺术家,而且都是在其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极高的声誉。

  其二,他们都身处“主流阶层”。尤其是王羲之,带着“琅琊王氏”的身世光环,在当年门阀士族的政治背景下自出生就具备了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而沃霍尔,则是在27岁时就以顶级插画家的身份成为纽约广告界和时尚杂志界的宠儿,年薪超过10万美元(年的10万美元!)。但是这二位爷虽然都身处精英阶层,却都很不把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当一回事。这节暂且按下不表。

  其三,他们都“嗑药”!

  王羲之的嗑药史

  王羲之所服食的“寒食散”(又名“五石散”)实在大名鼎鼎。一般以为,“娱乐性”服食的风气肇始于后汉三国的大帅哥何晏(字平书)。

  “近世尚书何晏,耽好声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历岁之困,皆不终朝而愈。”(隋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寒食散发候篇》)

  到了两晋南北朝,服食已经成为皇帝王公和门阀士族趋之若鹜的流行风尚。王羲之本来就是天师道的信徒(当时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高平郗氏等高门大族都信仰天师道),对符咒炼丹一类方术非但好奇而且身体力行,更是毫无悬念地成了五石散的铁杆拥趸。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

  服食的好处,总结来说可能是以下四点:

  首先,是何晏著名的广告词“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结合其他的文献材料,这里的“神明开朗”可大致理解为精神健旺、思维迅捷。这对于当时大量针锋相对的“玄谈”显然是大有好处的。

  其次,是身手矫健、反应灵敏。王羲之自己就说“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飞也。”(《全晋文卷二十六王羲之帖》)别人看到王羲之,也是惊叹其“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

  第三,是服食带来的美容效果。何晏自己就是五石散美容的最佳代言人。“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

  第四,服食对性能力的提升作用。魏晋之际方术兴盛,而房中术亦是方术中的重要一支。苏轼指出“世有食钟乳,乌喙而纵酒色以求长年者,盖始于何晏。晏少而富贵,故服寒食散以济其欲。”(《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七胡三省注引苏轼)五石散,特别是其中的成分石钟乳,从汉魏到隋唐一直被以为非常有效的春药验方。

  然而,即便是当时的人也很清楚服食的副作用。相比较之下最无伤大雅也是看起来最有型格的,可能就是“行散”。鲁迅先生有过生动描述:

  “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发’,所以走路名曰‘行散’……”“吃了散之后,衣服要脱掉,用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因为皮肉发烧之故,不能穿窄衣。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还有,吃药之后,因皮肤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袜而穿屐。所以我们看晋人的画像或那时的文章,见他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王羲之大展其名士风范的出场秀,可能就是“东床坦腹”。“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世说新语雅量第六》)现在看起来,王羲之的行为很可能是服药以后的燥热反应所致。

图一王羲之东床坦腹图。徐乐乐作品

  而严重得多的,是长期服食带来的一系列毒副作用。何晏到了后来已完全没有万人迷的风采,而变成一具活骷髅。“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另一位服食先锋,西晋医学家皇甫谧描述自己的痛苦:“……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以咳逆,或若温疟,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支酸重,于今困劣……”(《晋书·皇甫谧传》)

  而王羲之,到了中晚年,他的书信中极多描写其痛苦不堪的身体状态,诸如头痛、目痛、心痛、腹痛、腹泻、厌食、羸乏,不一而足。试举数例:

(中冷)“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何如贴》,见《全晋文卷二二王羲之杂帖》)

图二王羲之《何如帖》唐摹本

(头痛)“……追伤切割,心不能自胜,奈何奈何。昨反想至,向来快雨。想君佳,方得此雨为佳,深为欣喜。信既乏劣,又头痛甚。无(阙)力不一一……”(《右军书记》)

(心痛)“冬中感怀深,始欲寒。足下常疾何如?不得近问,邑邑。吾故苦心痛,不得食,经日甚为虚顿。力及不具。王羲之白。”(《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五九晋王羲之集》)

(肾病)“数日雨冷,肾气?腰,复嗽动静遇风紧。”(《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五九晋王羲之集》)

  五石散究竟为何物?何以毒性如此而又能吸引五百多年里的精英阶层前赴后继?

  根据余嘉锡先生的研究,五石散主要是由汉朝名医张仲景的“侯氏黑散”和“紫石寒石散”合二为一,成为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翼方》中记录的“五石更生散”。(余嘉锡《寒食散考》)。将这几种方子都抄录如下,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自行DIY。

张仲景“紫石寒食散方”:“治伤寒令愈不复”,包括: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栝萎根、防风、桔梗、文蛤、鬼臼、太一余粮、干姜、附子、桂枝。(《金匮要略卷下杂疗方》)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寒恶不足者”,包括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礬石、黄芪、当归、干姜、芎?、桂枝。(《金匮要略卷上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孙思邈“五石更生散方”:“治男子五痨七伤,虚羸着床”,包括十三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海蛤、防风、栝萎、白术、人参、桔梗、干姜、桂心、附子。(《千金翼方》卷二三)孙思邈在本方后面注明“方出何侯”,应该就是指的何晏。从孙思邈开始,“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成为了五石散的标配。

图三孙思邈《千金翼方》清刻本

  上世纪80年代,化学史家王奎克先生研究指出:首先,孙思邈(可能出于善意)有意将“礬石”换成了毒性相对较小的“石硫磺”。其次,“礬石”当为“礜石”之误。礜石,又名砷黄铁矿,主要成分是砷硫化铁(FeAsS),其中砷含量达到46%。因此,王奎克的判断是,折磨王羲之和一众服食发烧友的是慢性砷中毒。这样一来,服散之后要行散、不能穿新衣服等等行为就容易解释了。砷中毒可以引起明显的皮肤溃疡,皮肤感觉特别敏感、疼痛,无法穿衣服。服散的人,相当部分死于皮肤溃疡后导致的细菌感染。(王奎克《五石散新考》)

  然而,现代“毒品”定义中的两个关键词是“生理伤害”和“依赖性”。五石散的“生理伤害”成立。但从张仲景和孙思邈的方子来看,似乎没有哪个成分足以造成五石散强烈的依赖性,从而成为“毒品”。如果仅仅依靠“神明开朗”的功效却有触目惊心的毒副作用,五石散能够风行数百年多少有些说不通了。

  造成依赖性的究竟是什么成分?既然在张、孙二位提供的主料中找不到,因此只能怀疑是五石散中加入的其他各色“佐料”了。

  我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查古文献得知,古代“五石散”(或类似的药物)有记载的并非只有张、孙的版本。目前查到的另一个版本出自东晋活神仙葛洪:“五石者,丹砂、雄黄、白礜、曾青、慈石也。一石辄五转而各成五色,五石而二十五色,色各一两,而异器盛之。欲起死人,未满三日者,取青丹一刀圭和水,以浴死人,又以一刀圭发其口内之,死人立生也。”(葛洪《抱朴子卷四金丹》)。葛神仙提供的配方与孙思邈版颇为不同,而且这神物已经不仅仅能够强身养颜,而是可以起死回生了。

  另一个旁证,是来自王羲之自己。王羲之在致好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一封信中说,“得足下旃罽、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王羲之《旃罽胡桃帖》,见《十七帖》)信中提到的“旃罽”为毡、毯一类毛织品,“胡桃”即核桃。“戎盐”别名胡盐,秃登盐、阴土盐等,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为卤化物类矿物石盐的结晶。王羲之说“旃罽、胡桃……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可是这三味亦不在张仲景或者孙思邈的方子内。可见,王羲之(恐怕当时许多的士族精英都是如此)是很有兴趣和胆识去尝试张仲景标准配方以外的各种“灵丹妙药”的。

图四王羲之《旃罽胡桃帖》,见诸《十七帖》,三井本

  根据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方式,“娱乐性药物”可大致分为四类:镇静剂、兴奋剂、致幻剂与身份模糊的大麻(据“维基百科”)。参照服用五石散后的表现:精神健旺、思维迅捷、身手矫健、反应灵敏等等,这似乎应该是一种兴奋剂。好在目前发现的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材料种类并不太多,我们一个个来看看:

  首先,罂粟的嫌疑可以排除。罂粟原产地是西亚地区,一直要到唐朝时,才作为贡品进入中国。而大规模的引种和服用是要到明清以后。因此罂粟似不可能成为晋人配置五石散的佐料。

  其次,看看大麻。大麻的原产地是南亚和中亚,在中国也有数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在《本草经》中,就记载有麻蕡(大麻的幼嫩果穗)“味辛平。主治七伤,利五藏,下血寒气,多食令人见鬼狂走……”(《神农本草经米谷部上品》)。然而对比吸食大麻后的表现,在获得“轻松愉快”、“对颜色、声音反应敏感”等等美好感觉的同时,亦普遍有“动作反应迟缓,运动协调能力下降”的症状(“YoungMinds研究报告”,)。这与服用五石散后的“身轻行动如飞”很矛盾。由此看来大麻的嫌疑好像不大。

  第三个有嫌疑的是古柯。据说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秘鲁约有90%的成年男子习惯于咀嚼古柯叶,以减轻饥饿感和疲劳感。古柯叶中可提取一种著名的兴奋剂“古柯碱”(另一个更有名的名字是“可卡因”)。服用古柯碱后的反应与“五石散”颇有近似之处。“在吸食少量的情况下(最多mg),可卡因通常会使吸食者感到欣快、精力充沛、健谈和心理警觉,对视觉、声音和接触特别敏感。它还可以暂时地降低对食物和睡眠的需要。”“大量吸食(数百毫克或更多)……会遇到颤抖、眩晕、肌肉痉挛、妄想症……滥用可卡因的长期影响:暴躁易怒、情绪不稳、坐立不安、妄想症、视听幻觉……”(引自“Narconon毒品康复计划")。然而,古柯树原产南美安第斯山脉,古柯碱进入中国最早也是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事情,古柯似乎又与魏晋名士没多大关系……

  峰回路转,在中国多个省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云南和贵州等)发现了南美古柯的亲戚—原生的“东方古柯”(古柯科、古柯属、东方古柯种),又名滇缅古柯、细叶接骨丹、猫脷木、木豇豆。东方古柯的叶子中同样可以提制出古柯碱。浙江福建江西等地都包括在王羲之到过,“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的地方,因此东方古柯作为佐料入五石散似乎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疑问是查找了一些汉晋隋唐之际的主要医书,尚没有发现东方古柯的踪影。考虑到五石散在五百多年间显赫的影响力,其中一味重要配方在著录中完全不见踪影似乎也牵强。

  且慢,还有一个重要的嫌疑-麻黄。麻黄在中国是一味源远流长的中药,在汉代已有著录:“麻黄—味苦,温、微温,无毒。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治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疼,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神农本草经卷四草木中品》)

图五野生麻黄

  麻黄的茎部含有丰富的生物碱—“麻黄碱”。麻黄碱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可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少量服用麻黄碱能“提高兴奋感,集中精力并提高身体活跃程度,降低睡意”。大量长期使用“可引起震颤、焦虑、失眠、头痛、心悸、发热感、出汗等不良反应”。这些反应也都和服用五石散后的症状相合。从麻黄提取麻黄碱并不需要什么高科技。魏晋时代炼丹盛行,当时的炼丹技术要提取个麻黄碱已经完全不在话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水煎蒸馏法,这在厨房里就可以完成。(再说下去就有传播制毒之嫌,赶紧打住。)

  年,日本化学家长井长义用麻黄碱成功合成另外一个厉害角色“甲基苯丙胺”或者“甲基安非他命”。结晶状的甲基苯丙胺有一个更加性感响亮的名字—“冰毒”。

安迪沃霍尔的嗑药史

  二战后不多久,美苏即进入冷战状态。这时的美国,一方面是充斥着高昂的“爱国主义”、“美国梦”、“反共”等口号的主流价值观,而另一方面反主流文化运动亦在悄然兴起。五十年代诞生了“垮掉的一代”(BeatGeneration)。一群出身良好和受过精英教育的公子哥,如金斯堡(哥伦比亚大学)、凯鲁亚克(哥伦比亚大学)、伯罗斯(哈佛大学)等等,也积极参与吸毒、斗殴、行骗、盗窃,同时写下大量的诗和小说,形成了战后第一个反主流文化运动的高峰。到了六十年代,愈加活跃的一代—“嬉皮士”(Hippie)登上舞台,更积极地批判中产阶级价值观。嬉皮士的典型标签包括:长头发、大胡子、鲜艳的衣服、性自由、民权、反战、反性别歧视、摇滚乐、毒品……

图六六十年代的嬉皮士

  安迪·沃霍尔并不是个愤世嫉俗的嬉皮士。与之相反,他完全可被作为一个“美国梦”的代表。出生在匹兹堡一个贫困的东欧移民家庭,沃霍尔依靠自己的天才和勤奋打出一片天下。早在年,作为商业插画师的24岁沃霍尔的年薪已经超过二万五千美元。这在当时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大数字!到了年沃霍尔年薪超过5万美元,而年(28岁)更是突破了十万美元!沃霍尔已经是纽约(可能亦是全美国)最炙手可热的商业画家和设计师。

图七安迪·沃霍尔“鞋”四种。年。对鞋(和脚)的热爱贯穿了沃霍尔的一生

  虽然已跻身纽约的“成功人士”,沃霍尔非但不排斥嬉皮士文化,甚至他于年建立的工作室“工厂”(Factory),还在以后的数年时间内逐渐成为了纽约亚文化圈的艺术家聚集的圣地。这里汇集了诸如卢·里德、米克·贾格尔、彼得·方达、丹尼斯·霍珀等大群才华横溢但又桀骜不驯的乐手、演员和艺术家。对于各种“娱乐性药物”,当时的环境和风气对于此相当宽容,尤其是在这个圈子里。从各种传记资料里,我们得知沃霍尔尝试过大麻、可卡因、LSD等多种药物。但同时,不同于其周围人群里许多耽于药物不可自拔的瘾君子,沃霍尔始终对药物还是相对比较节制的。

  和卢·里德一起的地下丝绒乐团另一个核心人物约翰·凯尔在他的自传中对这一段生活有生动记述:

  “我们抽大麻、吃LSD和其他药丸。现在,用小袋子装的海洛因也加入了这份菜单之中……(我们)跟着安迪(沃霍尔)穿梭在在各式各样的鸡尾酒会、艺展开幕、晚餐聚会、派对、俱乐部、戏院、电影演出等等。……我们并不常参加那种闯入别人家里的派对,但安迪的同伙还真都不是泛泛之辈。不久,我们也跟着他们闯入别人的房子,然后我们会在浴室里找药来吃,或者在衣柜里拿不要钱的衣服来穿……”(约翰·凯尔自传《WhatsWelshForZen》)

  年沃霍尔开始公开展出其波普风格的画作。其早期的波普画作虽然引入了如金宝汤罐、可乐瓶子、美钞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但是其表现手法和形式还是相对传统。

图八安迪·沃霍尔“32个金宝汤罐子”。

年。这是沃霍尔作为波普画家展露头角的作品

  而到了/63年以后,安迪沃霍尔的画风大变。艳丽奇诡的颜色组合成了沃霍尔的招牌。虽然并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这种变化和LSD是否有直接的关系。但这是相当值得注意和怀疑的。

图九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年

  LSD的全名是“D-麦角酸二乙胺(Lysergicaciddiethylamide)”,又叫“麦角二乙酰胺”。这是一种瑞士化学家艾伯特·霍夫曼博士在年合成的一种迷幻剂。在50年代,LSD被尝试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到了60年代嬉皮士的阶段,LSD几乎超越了大麻成为娱乐药物圈里的新宠儿。

“用彩笔勾勒出你泛舟的样子,橘树林上笼罩着果酱色的天空

有人呼唤你你从容应答,那个双眸如万花筒般的女孩

缤纷的黄绿色玻璃纸花,在你头顶翩翩飞舞

寻找那眼中充满阳光的女孩,可她就此离去

缀满钻石天空下的露西,缀满钻石天空下的露西,缀满钻石天空下的露西

……”

  (披头士乐队“缀满钻石天空下的露西Lucyintheskywithdiamonds”)

  上面的这首色彩缤纷的歌曲,就是当时如日中天的约翰·列侬和他的搭档保罗·麦卡特尼在年的专辑《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中的一首,被公认为LSD的赞歌(Lucy/Sky/Diamonds的首字母)。虽然列侬一口咬定这只是一个巧合,BBC还是封禁了这首歌。直到年的一次访谈中,麦特卡尼终于承认这首歌就是关于LSD的。

  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LSD服用体验报告中都提到了服药后出现的强烈视幻觉-包括令人惊异的颜色、线条和形状的变幻等等。这也是为什么视觉艺术家特别热衷于这个药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时,渐渐地,我开始能享受在闭目时仍有遗留的不寻常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幻,万花筒样奇妙的影像在我前面迸发、交替、变异,在圆圈和螺旋中张开,然后关合,在彩色的喷泉中爆发,在不断的变化中重组合和混杂。特别奇妙的是,每一个听觉,如门把手或路过车辆的声音都转变成视觉。每一个声音都产生出栩栩如生的变化的形像,并有其自身一贯的形状和颜色……”(艾伯特·霍夫曼《LSD:我那惹是生非的孩子》)

  “……抬头望天,夜空中闪烁的火红色渐渐融入令人窒息的绚烂组合,我从没见过,也无法想象。很多颜色都是光谱上没有的,那些色彩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肆意流淌。我的视线里全是一块块令人难以相信的迷乱的拼图,复制任何一块转瞬即逝的碎片都要花上一年的时间,前提是有人真的能复制出同样光彩夺目的颜色来……”(奥利弗·萨克斯《幻觉:谁在捉弄我们的大脑?》)

  “……大概在第二半剂服下不久,似乎到了一个美丽光明世界。一切房屋街道皆如水晶,光明、透澈又含着许多彩色珠宝……我看他周身罩着一种微红色之雾,他太太则较暗……”(汪少伦《多重宇宙与人生》)

图十安迪·沃霍尔“花”。年

  LSD具体的致幻机理还没有%搞清楚。根据神经心理药物学的研究,LSD会导致视觉区域神经元状态紊乱。而LSD另外一个神奇的功用,是“能够降低病人的心理防御机制,让其内心压抑的意识和冲突顺利地呈现出来”(Cohen,“年LSD研讨会报告”)。由于这种功效,从二战后期开始,美军情报部门(后来改组为中央情报局)就试验着把LSD作为“招供药”用于犯人审讯。而对艺术家来说,这意味着更为无拘束和奔放的表达。

  从50年代开始,精神医学家就开始研究LSD对于艺术家创作的影响。一个著名的实验是让艺术家在服用LSD后不同的时间段画下自己的自画像(OscarJaniger在年的实验)。这个实验被后来的医学家和艺术家多次重复。这里是近年的一次实验结果(参见   而沃霍尔使用时间更长、对他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影响最大的是另外一种药物—“Obetrol”。

  Obetrol是美国在50-60年代极为风行的一种减肥药(从字面上看,Obetrol是Obesity和Control的组合),在年1月19日通过FDA认证。当时的人们发现这个药丸除了减肥之外更是一种高度的中枢神经兴奋剂。Obetrol的主要成分就是大名鼎鼎的“苯丙胺”,又叫“安非他命”。听着是不是很耳熟?

  没错。上一节里所介绍的从麻黄里提取的“麻黄碱”就是安非他命的前体。年,日本化学家长井长义用麻黄碱成功合成甲基安非他命。甲基安非他命的结晶体(盐酸盐或硫酸盐)又叫“冰毒”。据统计,安非他命是全球仅次于大麻的第二大被滥用之药品。年,全球服用大麻的人数估计在1.8亿,而服用各种安非他命药物的人数达到万左右。

图十二年全球滥用各种药物人数估计

  全球第一次大规模滥用安非他命是在二战期间。年,德国医学家首先发现安非他命能消除疲劳并提高连续工作的能力。此后轴心国迅速将安非他命列为军需药品。特别是日本的主力部队大量配备安非他命(日本称为“觉醒剂”,又称“猫目锭”或“突击锭”),让士兵们服用后不知疲倦地持续战斗。不可一世的“神风特攻队”,就是服用了大剂量的“突击锭”后驾着战机亢奋地冲向美国军舰。希特勒也大量生产安非他命供德国士兵使用,使德国士兵的行军速度和耐力增加许多。美军得知后也迅速跟进,将安非他命列为军需品。中国大跃进时期在重庆等地区为加快生产效率而给工人服用“抗疲劳素片”,后来发现就是美国在二战时作为战备物资提供给民国政府的安非他命类兴奋剂。

  年,当Smith,KleinFrench公司(后并入葛兰素史克)对安非他命类兴奋剂的专利所属权到期限后,许多制药公司立刻大规模地生产该类药品,还基于此制造出很多新配方(Obetrol就是其中之一),致使其后安非他命在欧美的滥用达到高峰。美国总统肯尼迪、“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以及当时相当多政客、乐手、艺人都严重依赖药物来调节精神状态:需要达到亢奋状态时就服用安非他命一类的兴奋剂,需要休息时就使用镇静剂,有病痛时就使用止痛剂。

  年,安迪·沃霍尔的创作进入爆发期。他的波普画作迅速打开了市场。原来不待见他的纽约画廊业教父李奥·卡斯特里也承认自己犯了巨大的错误并开始积极推广沃霍尔的作品。随之是沃霍尔十余年令人目眩的创作和业务扩张。不仅是绘画,他亦兴致勃勃地尝试其他之门类—装置、电影、音乐、杂志,并且积极地拓展欧洲市场……除了工作,他还要组织和参与大量的派对和其他社交活动。而如何能够支撑这疯狂的工作量的秘密,就是从年沃霍尔开始常年服用的神奇小药丸“Obetrol”。

  安非他命绝非善物。当服用安非他命后,会感觉神采奕奕不知疲惫。然而,“在其药效过后,会感受到剧烈的沮丧,或身体和精神的衰竭。”而持续使用此药品后,“将降低人们对饥饿的自然感觉,服用者可能会体重急遽下降、并伴随失眠症、困惑、幻觉、焦虑和疑神疑鬼。长期而言,将造成不可挽救的伤害,包括心跳加速、血压增高、损害脑血管导致中风,或心律不整造成心血管萎缩或死亡,破坏肝、肾和肺等脏器。"("DrugFreeWorld基金会"资料)

  沃霍尔在生命最后十年的日记中,如实地记录下他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沮丧、焦虑、恐惧和疑神疑鬼,以及自己身体出现的大量病症。包括普通的头痛、咳嗽、粉刺、血压反常、过敏,亦有类似癌症、中风、艾滋病等等的记载,这里面记录的病症真实和想象参半。年,59岁的安迪沃霍尔死于胆囊炎引发的多种并发症和脏器衰竭。

图十三安迪·沃霍尔四件不同时期的“自画像”

  看着沃霍尔后期的自画像,我想起的是管辂对服食先驱何晏的那几句评语:“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

  精彩内容告一段落,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艺术品相关前沿资讯,本周交大艺术品班课程中,我们也将邀请到朱永磊老师与同学们进行更深层次交流。

#如果你也想加入我们#

请不要犹豫的狂呼我们

[课程咨询]

杨老师

朱老师

或点击文章下方“阅读原文”申请试听

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戏剧情节

只有“有趣有料有价值”的教学课堂

若你还在大千世界犹疑不定

不妨就来这里安稳扎根吧

-课程报名电话-杨老师朱老师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行报名登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ishiyinga.com/zsypz/8898.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紫石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