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硇村位于沙河市柴关乡西部深山区,全村有户、多口人。王硇村集建筑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为一体,是邢台市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一面旗帜,现已拥有五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和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王硇村所倚山体四周遍布数万亩野生黄栌,每到金秋十月,栌叶变红,层林尽染,煞是好看。
停车观山枫林晚
王硇村以南北融合的古石楼群为特色,村内保存完好的院落有余处,房屋约间,石头房屋近间,特色石楼建筑面积达7平方米。
王硇村有四大看点:第一大看点是明清时期修筑的古石楼群;第二大看点是抗日时期保存下来的红色遗址;第三大看点是深秋时节漫山遍野的红叶奇观;第四大看点是红枫山宗教文化建筑群。
站在王硇最高处,便能一览王硇村的地形,王硇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正南的山峰是周围群山之首,海拔多米,因山体四周遍布数万亩野生黄栌,每到金秋十月,栌叶变红,层林尽染,可与香山红叶媲美,因此得名红枫山。
每年红叶节期间,红枫山日均游客过万,为王硇村旅游之一大看点。红枫山又名奶奶顶,明初即已立庙,现山顶宗教建筑群大小庙宇十二座,为王硇村旅游之另一大看点,主庙为三霄元君殿,供奉民间俗称的送子奶奶。
顺着红枫山往西,小亭子后面的山是笔架山,因形似古人放置毛笔的笔架而得名。据专家考证,笔架山整个山体为上寒武系时代薄板状的岩层构成,山体岩壁上分布有大量钟乳石,造型千奇百怪,可谓太行地质奇观,有极高的观赏与保护价值。回头看红枫山东侧,高一些的山叫官印山,山形酷似古时官堂上的官印,所以叫官印山。
正东一座连绵千米的长山,状若青龙,叫青龙山,康熙年间有碑文记载称,这座山是王硇村之龙脉。王硇村南眺红枫山,西依笔架山,东瞻青龙山,下临马会河,村落选址环山绕水,藏风聚气,官印山为看墙,颇有古人风水讲究,且在山下公路看不到整个村庄,地形隐蔽,兼有先祖避难考虑,是一块精心选址、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
现代旅游服务功能与特色民居相结合的新时代王硇旅游
《王硇家训》实景演出
史上得名由来
王硇村古石楼群,依山就势,布局紧凑,家族式大院落分区明确,院院相连,户户相通,且家家有楼,房房有耳,建筑造型各异,既有北方四合院的大气规整,也有南方建筑的小巧精致。这就不得不介绍一下王硇村的始祖:王得才。王得才祖籍四川成都府两岗村,为明初御赐探花、钦点镇京总兵。永乐年间在修建北京紫禁城时,王得才奉命押运皇纲,在河北河南交界处,被内奸出卖,遭响马抢劫,丢失皇纲。明朝律法严酷,为躲避官府追查,王得才携家眷隐匿至此,劈坡造田,安家建村,至今已有24代,历经了多年的历史。有的游客好奇,先祖姓王,所以叫王硇,那硇字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当地人称山顶平地为硇,王得才在山顶建村,故称王家硇,后来又命名为王硇村。
王硇村现存最高古石楼,也是最晚的古石楼建筑,是唯一一座民国时期建筑,始建于民国八年,当时没有机械,全凭人力在农闲时修筑,历时十二年建成,楼高18米,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干石垒楼、白灰勾缝、红墙蓝瓦、笔直挺拔,具有独特的民居风格。墙体厚80~厘米,冬暖夏凉,所采石材为当地石英砂岩,色泽红润,质地坚硬,上千年也不会风化。
在王硇村,朝向道路的窗户正中都设有长石条,防止盗贼把家中贵重的物品搬走。在窗户的里面还设有防盗门,晚上防盗门可以上锁,是一个双保险,这显示了王硇古人的聪明才智。
王硇村没有死胡同,整个村庄四通八达,不必走街串巷,就可走遍全村。
王硇村民居所采石材为当地石英砂岩,色泽红润,质地坚硬,上千年也不会风化。
家家讲风水户户藏玄机
王硇村古人非常注重风水,村中石磨看作白虎,放在院里可以镇宅,石碾看作青龙,置于街口可以守街,叫做“白虎镇宅”“青龙守街”,所以在街口,可以看到石碾,用来碾米。在村子中,还有一处古人根据风车的原理,利用风动力制作的一个鼓风机,可以将新碾的米与糠皮迅速分离。全村有20多台石碾,现在仍在使用的有两台,在别处已不多见。
王硇村院落建筑非常讲究,街道亦是采用东南缺巷,一排五座房子都在东南角凹进一处,错落而建。山区依山建房,用地非常紧张,故意留出东南角,错失良地,是大有讲究的。讲究之一:当地有一种说法叫“缺角建筑福财多,有钱难买东南缺”,东南方位缺一墙角,其义来自八卦中的巽,巽为东南方位,为顺利,为入财,为平安。讲究之二:东南缺一角为告诫后人,凡事要不自满,要谦虚,寓意激励后人,永不满足。讲究之三:军事防御功能,古时此巷为王硇唯一进村通道,东南缺角处可作为掩体,村内人可藏身、射击,起隐蔽防御功能。
因为王硇先祖避难建村,且先祖王得才本为武将,因此整个村庄设计建造充满防御、预警色彩。防御功能有四大特点:一、没有直巷,村内道路弯曲如迷宫,便于防守;二、没有死胡同,整个村庄四通八达;三是院院相连,户户暗道相通,不必走街串巷,就可走遍全村;四是家家有楼,户户有耳,三岔路口,必有耳房,耳房设有瞭望孔,一为美观(又称天圆地方房),更重要的是可以监视四周情况,还可以当作射击孔使用。正是因为这隐蔽和巧妙的防御设计,王硇村是沙河抗战时期唯一没有被日军发现的村庄。
王硇村的古石楼群依山就势、布局紧凑,院院相连,户户相通,既有北方四合院的大气规整,也有南方建筑的小巧精致。
南北融合典故众多
干石垒楼、白灰勾缝、红墙蓝瓦、笔直挺拔,王硇村的民居具有独特的风格。
在王硇村,有一部分为明朝晚期的建筑,明朝古石楼建筑特点是里齐外不齐,建筑工艺粗糙,石条大小不一,这是因为当时王硇先祖刚到此地安家,没有经验,不懂北方建筑,不懂挑选石材。
四合院为王硇村石楼群典型建筑样式,有一进式和多进式,当地称“一进四套院”“一进七套院”。院落以北房为上房,东西配房低于上房,在开门处建筑碉楼式耳房。
例如位于王硇村中央的一处清代的四合院,这个四合院就建有碉楼耳房,耳房墙上的孔就是瞭望和射击孔。这个四合院的门楼非常典型,具有代表性,门楼在“文革”时期因遭破坏,门楣下面的木质雕花挂落被破坏掉了,现在仅存“门宕户对”。众所周知,现在门当户对作为一个俗语,是指结婚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情况相当,其实就源于古代大门建筑中的门宕和户对。“户对”是置于门楣上或门楣两侧的砖雕或木雕,一般取双数,有的两个一对,有的四个两对,故名“户对”。王硇村的清代建筑常见的是“五福型”户对,寓意多子多福。而“门宕”是大门两侧相对而置的石墩,也叫门枕石,鼓形石墩代表武将府邸,笔筒形石墩代表文官府邸,在古代“门宕”与“户对”的形制和图案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从鼓形的门宕可以看出这户主人是一个武将,武将最看重的是忠诚,从门楣两侧的砖刻也可以显示出来,一般砖刻图案为福、禄、寿、喜。
“拐弯抹角”是王硇村典型的建筑风格,既方便驴驮通过,又含有“圆满、团圆”的美好寓意。
王硇村的四合院不管房屋大小,四面有房,有七裹三、七裹五、五裹三几种形式,例如常见的五裹三的形式,即主房是五间,配房是三间。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说的是安徽桐城六尺巷,在王硇同样有一个和睦礼让的巷道:伸曲巷。故称南有六尺巷北有伸曲巷。古时王硇村街道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巷子宽度必须可以过驴驮驾,红事可以过轿子,白事可以过寿材,所以王硇村没有窄胡同。东家盖得早,讲究衣带缠腰的建筑风水,把房子建成凸出来的这样,西家主人盖房的时候,为了让路,把巷子宽度留够,就弯着建,就形成了现在的伸曲巷,也叫和谐巷。青年歌手兰旗儿所唱歌曲《美丽的北方川寨》的MV就是在王硇实景拍摄。
在王硇家家户户门口,经常能看到拴马石。古人是非常讲究的,客人的牲畜是不可以进主人的马棚的,所以在门口设置了拴马石,这些拴马石是有图案的,左边的拴马石是石榴形的,右边的拴马石是桃子形的,分别象征着多子多福和长寿。古人建筑的讲究还可以从一砖一瓦上体现出来,有些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椽头上写着一个“紫”字,寓意紫气东来。
与此同时,拐弯抹角也是王硇村一种典型的建筑风格,是和谐的象征。以前没有交通工具,运粮食是人担或牲口驮,直角容易卡,古人故意设计把拐弯地方变成圆角,在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设计成圆角后,驴容易通过,抹角的高度正好是驴驮架子的高度,这也显示了古人的智慧。
王硇的房屋都留有龙口,下雨天用来排水的,龙口上面的围墙叫“拦马墙”,是用来拦截响马和土匪的,在南方叫女儿墙。这是明朝建筑,墙角不直,石块大小不一,不规则,不整齐,右边是清朝建筑,石块方方正正比较整齐,最明显的特征可以从房檐分辨,明朝房檐短,清朝房檐向外伸得长。
红色遗址分布众多
近年来,王硇村已逐渐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一处旅游新亮点。
王硇村虽然隐蔽,但思想并不封闭。王硇村是革命老区,~年,抗日高小学校曾搬到这里办学,为革命队伍培养了大批优秀抗日人才。抗日战争期间,王硇村有60余人参军参战,其中有14人为国捐躯。王硇村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主要有织四匹缯布(太行土布)、纳千层底土布鞋、刺绣、剪纸、荆编以及平调、落子等地方戏曲文化。为进一步发扬王硇村传统文化,王硇村在抗日高级小学旧址开设传统文化陈列馆,分为家风文化展室、红色文化展室、民俗文化展室、农耕文化展室四个展区。
王硇村是沙河县抗日政府所在地,年到年,抗日战争进入残酷的相持阶段。日本人在全呼、显德汪、石岗、御路沿线构筑起封锁线,并建起许多炮楼。沙河县抗日政府之前曾驻在高庄、册井。因那里距敌炮楼较近,工作危险性大,为了避免抗日县政府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便将抗日县政府迁移到王硇村的一所楼院里,并在古石楼院设置了法院、民政、监狱等机构,开始领导全县的抗日活动。
王硇村遍布抗战时期红色遗址,抗日交通站当时就设在王硇,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曾在这里居住。抗日交通站之所以设在这里也是有多个原因,一是这座院落四周院墙高大,二是门楼不显眼,最重要的是这座院落,一个门进七个门出,七个院落有暗门相连,院里有地窖可以储藏粮食,有水窖,关起门来,不缺粮食不缺水,遇到紧急敌情,七个门都可以撤退。
王硇村至今仍保留着一处完整的清朝古门楼,木质雕花挂落都是清朝留下来的,“文革”时期没有受到破坏。当地村民们称,这是因为解放战争时期,这家主人王忠信立过特等战功,司令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亲笔题写“为民立功”匾,因为这块匾,门楼才得以保存。门楣上的图案是四郎探母,寓意忠孝。门楼旧居主人王忠信在解放云南时期,奔赴战场,再未归来。
近年来,王硇村依托传统古石楼群、红枫山自然景观、革命遗址红色文化等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已逐渐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一处旅游新亮点。
(来源: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