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6月13日讯(通讯员陈妍)6月13日是我国第4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了营造良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氛围,提升全社会关心、保护、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意识,湖南省林业局近日组织开展“走进遗产地”-“世界遗产进校园”科普课堂活动,走进省内8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所在县(区)中小学。
湖南省林业局统一编制了世界遗产科普知识和遗产地资源图片课件,由遗产地所在县(区)中小学教师生动地将自然和文化遗产知识带进课堂。课堂上,老师们从“什么是世界遗产”“世界遗产的评判标准”“世界遗产的管理体系”“石英砂岩地貌和丹霞地貌地学科普知识”等方面同时结合地方文化和自然遗产特色向学生们普及了遗产地相关知识。
此次科普课堂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使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家乡独特的自然魅力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保护遗产资源的使命感。正如师生们在课后交流时提到“以前从来没有想到在我们湖南,也有这么多美丽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家乡有如此多姿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我们感到很骄傲,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保护和传承好这些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老师为通道县第二完全小学的同学们科普万佛山-侗寨国家自然遗产地知识。)
国务院决定,自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设立,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对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历史担当,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壮美自然景观和悠久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设立,将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参与保护遗产的热情,更好地推进自然遗产事业发展。
中国政府于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截至目前,中国已有55处世界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我省现有世界自然遗产2处(武陵源、中国丹霞-崀山),世界文化遗产1处(老司城土司遗址)。此外,还有国家自然遗产1处(万佛山-侗寨)、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4处(南岳衡山、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里耶-乌龙山、炎帝陵-桃源洞)。
[责编:姚茜琼]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