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紫石英 > 紫石英用法 > 正文 > 正文

皇家御用釉色灵动天蓝玫瑰紫钧窑花盆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5/15 23:14:35
我国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bdfyy/dbfzl/171218/5941745.html

年金秋,两件天蓝釉钧窑花盆先后于香港及北京高价成交,在艺坛掀起热话。

年盛春,这股「钧窑花盆」风潮传到半个地球外的美洲,一件呈天蓝玫瑰紫色的「三」号花盆在纽约举槌,连佣US$万易手,霸雄该季纽约亚洲艺术周。

事隔三年,这件釉色灵动的皇家佳器重返亚洲,将于10月保利香港秋拍领衔,估价HK$2,万-3,万,势必再度成为收藏界焦点所在。

明早期钧窑天蓝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三」字款尺寸:19cm高;26cm直径

来源:香港苏富比,年11月5日,编号

德韾书屋,台北

纽约苏富比,年3月18日,编号91

香港苏富比,年4月8日,编号

纽约佳士得,年3月22日,编号

香港重要藏家收藏

估价:HK$24,,-30,,

钧窑以变化万千、变幻莫测的釉色而闻名。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呈色在入窑烧制前无法完全预测,出窑后也不会绝对相同。就算配方一样,亦会因色釉厚薄、入窑烧制位置、温度而千变万化。这种五色变幻的高温瓷,打破了宋代单色瓷独步天下的局面,开拓出厚釉彩斑的新领域。

由于釉色充满动感,且色与色之间既渐变又似互相渗透,故鉴赏钧窑又是别有一番乐趣。

举例说,釉色流动和渐变之处是否自然?主调无论是天蓝还是玫瑰紫,会否只呈现出欠缺变化的单调一色?还是多有浓淡变化?和月白的釉色交汇处,配合是否得宜?

以本花盆为例,内壁天蓝,浅色处带乳光,衬托底心一片不规则的深蓝,像一幅抽象泼彩画作。从上方俯视,又似凝望流水清澈的大海,中间却是深不见底的神秘海床。从葵花形口沿开始,天蓝以难以察观的细微变化转换成紫色,预告外壁截然不同的色彩世界。

花盆外壁六面皆以玫瑰紫为主调,然天蓝釉色从口沿而下,仿佛盆中所盛之水,因为栽种花卉的重量而满泻,一波又一波的沿着外壁缓缓溢出。现实上,釉彩出窑后是不会再动的了,所以如此动感的颜色,更令我们有一种错觉-以为釉彩正一层一层的流下,只是被定格在时间线的一刹那之中。

一般来说,瓷器外底主要是看落款看胎,以辨真伪,没有太多值得欣赏之处。此花盆却是不同,外底紫蓝相交,圈圈递进,仿如变幻莫测的苍穹极光,极具现代美感。然中央的酱色部分,却又似提醒着我们眼前的乃数百年前诞生的古玩珍品。

这样如梦似幻的釉色,非臻品难以得之。

看到这里,各位可能会问:不是说钧窑打破宋代单色瓷垄断吗?为何这件花盆断代是明朝呢?

「汝、官、哥、定、钧」,钧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但不代表它仅于宋朝时烧制。钧窑分两类-民钧和官钧。民钧是商品,民间自由买卖,多是小巧玲珑之器,始于北宋。

官钧专门给皇室所用,多为尺寸较大之用器,包括本花盆在内,传世品稀有。曾经何时,大家认为官钧也是宋代出品,惟随着愈来愈多考古证据出土,如今已几能肯定为元明两世之器。

皇室用的官钧花盆,底部多刻有一至十的数字去代表大小,以便与对应尺寸的盆托配对。数字愈小,器物愈大(一号最大,十号最小)。今回举槌的花盆是三号,颇难找到尺寸能与之匹敌的市场近例。至于花盆底部的圆洞,则是设计作排水之用。

元青花缠枝花卉如意头云龙纹铺首耳罐

高度:38cm

来源:香港重要私人收藏

估价:HK$8,,-12,,

中国陶瓷发展到宋代,在器形和釉色上都达到了极致。时人或许会想:后世大概无法超越我们的成就了。不过宋亡元兴后,瓷器世界便因为青花登场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刻、划、印花等传统技艺为彩绘所取代,绘画纹饰成为了与器形、釉色同样重要的鉴赏元素,青花也成为了瓷器的代名词。

谈及青花,收藏家定必立时想到誉满天下的永宣出品-发色绚丽鲜艳,常见晕散,自然形成的不均匀黑蓝结晶斑点深凹胎骨,与艳丽的蓝色相互映衬,另有一番艺术魅力。其实元朝青花,也极具相类的独特韵味。

以本罐为例,青花发色深而蓝,浓重之处带黑色结晶斑点,浅淡之处晕散自然。胎体厚重,器底露胎,留有制胎时的螺旋纹痕迹。通身釉色白中泛青,积釉处呈现鸭蛋清色泽,乃元代景德镇瓷器代表作。

此罐属元代青花三大经典造型之一,即便把之与博物馆级藏品并肩而排,也是毫不失礼。

罐短颈,鼓腹,纹饰从上而下分成七层。首先为口沿为卷草纹,颈部中间以凸弦纹相隔,下部饰一周八瓣莲瓣,内饰各式杂宝。肩部饰如意云头纹,内绘四季花卉,虽然尺寸甚大,但在充足的留白衬托下丝毫不显违和,一双兽耳更添恢宏气势。

腹部绘相互追赶的三爪双龙,威武豪迈。下方以一周卷草纹为界,胫部为不相连的变体莲瓣纹。二龙身躯修长,突睛翘鼻,目光炯炯有神,笔触继而由刚转柔,纹饰流畅,亦是元青花特有风格。

元朝之世,蒙古人在中东地区建立汗国,故当地的元青花传世品,比中国还要丰富。各位若有机会参观伊朗国家博物馆,也可以欣赏到类似的元青花龙罐。

明永乐甜白釉暗刻龙纹高足碗

「永乐年制」款

直径:15.6cm

来源: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MichaelL.Vermeer(-)

伦敦佳士得,年9月17日,编号

估价:HK$3,,-5,,

套个现代网络视角,如果上文的百花不落地是「高调放闪」的风格,那么这件甜白高足碗便是「低调华贵」的代表。乍看只是一件白色碗,细赏察觉白釉非同一般。再在灯光下观之,发现暗刻赶珠游龙以外,碗心还有不可多得的「永乐年制」篆书落款。

永乐帝笃信佛教,白色于佛事仪式功若丘山,故白瓷雅趣备受宫廷青睐。《明太祖实录》记载,中东使节进贡玉碗,永乐帝却拒纳说道:「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素洁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足见他对当朝白瓷是如何钟爱。

永乐白釉乃是收藏界名物,胎质细白,釉质温润如脂,呈现出的光芒,与前代偏米白的定窑,或是泛着淡青的影青瓷均是截然不同。「甜白」虽是晚明文人骚客构想出来的词汇,但简单一个甜字,就成功点出永乐白釉难以言尽之美,也足见中华文学巧妙之处。

如此独特釉色,自然引起学者好奇。研究发现,甜白之所以能于白釉中鹤立鸡群,与釉中石英颗粒与云母含量较高有关。

这样一件甜白高足碗,内壁要暗刻双龙赶珠,绝对不易。须知永乐御瓷偏薄,雕刻一旦过深,瓷胎就会穿掉。工匠的力度与手势要拿掐得恰到好处,方能在碗上画龙点睛。

碗心「永乐年制」二行四字篆书款,亦是矜贵。永乐朝为瓷器帝号落款的滥觞,惟制度基本要到宣德时才正式成型。即使是闻名天下的永乐青花瓷,绝大部分也是无款的。是故,市场上书有年款的永乐瓷器,可以用吉光片羽来形容。

高足碗旧主为MichaelL.Vermeer。年,这位美国人和AlanGriggs携手,在洛杉矶创办艺廊VermeerGriggs。Vermeer对明清官窑尤感兴趣,Griggs则对宋元高古瓷、亚洲地毯与欧洲古玩特别有研究,两人后来索性专营亚洲艺术。年,Vermeer与世长辞,遗产由佳士得负责拍卖。

清雍正松石绿釉捧盒

「大清雍正年制」款

直径:19.3cm

来源:纽约佳士得,年12月2日,编号

瑞士玫茵堂旧藏

展览:《玫茵堂收藏中国陶瓷》,大英博物馆,年,编号

《臻于佳境-玫茵堂收藏中国陶瓷》,摩纳哥蒙特卡洛,年,编号

《大朴尚简:明清单色釉瓷器菁华展》,北京,年,页-,编号80

出版:《玫茵堂藏中国陶瓷》第二册,康蕊君着,伦敦,-年,页、,图

《大朴尚简:明清单色釉瓷器菁华展》,北京,年,页-,编号80

估价:HK$4,,-6,,

笔者早前参观香港故宫,全程仅一处有导赏员隆重其事专门解说-一系列雍正单色釉菊瓣盘。

清三代官窑瓷器各有出彩之处,其中以雍正出品尤为脱俗,并创烧出多种品味高雅的低温釉,可谓中国陶瓷史上最高一个单色釉高峰。松石绿便是其中之一,以铜为呈色剂,绿中泛蓝,因色泽类似绿松石而得名。

雍正松石绿釉器传世器极为稀少。以台北故宫为例,数十件雍正朝吹绿釉小碗当中,只得一件是施松绿石釉。此朝朝瓷器大都先烧样送呈,待皇帝批准后方许烧制,故真正反映着这位勤政天子的独到美学。

雍正时期,瓷土选料精细,研粉、澄浆、制胚等工序要求严格,烧制火候适度,故胎体坚白细润,成型规整,绝对可与上述永乐白釉媲美。至于本盒釉面的桔皮纹,亦是雍正器特点之一。

本捧盒为鼎鼎大名的瑞士玫茵堂旧藏,曾于大英博物馆亮相,无论是来源还是展览记录均无处可以挑剔。

是次精选的瓷器还有三件,悉数为来源出众之品。

首先是青花兽首大方觚,饰龙凤穿花纹,大明万历年制,乃日本权威古董商茧山龙泉堂旧藏;接着为粉青釉菱口三足洗,大清雍正年制,曾为「中国古董教父」Eskenazi雅蓄。

最后乃一件素三彩碗,饰飞鸣宿食图,大清康熙年制。虽然资料上只写着「香港重要藏家旧藏」,但此器曾经于70及80年代,分别在香港东方陶瓷学会与著名藏家组织「求知雅集」的展览亮相,说明主人身份非同凡响。

明万历青花龙凤穿花纹兽首大方觚

「大明万历年制」款

高度:87cm

来源:茧山龙泉堂,东京

香港苏富比,年10月29日,编号37

展览:「嘉靖万历」,茧山龙泉堂,东京美术俱乐部,年10月14日-16日

《龙翔九天——元明清龙纹御用瓷器展》,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年

出版:茧山龙泉堂,《嘉靖万历》,东京,年,页34-35

《龙翔九霄──元明清龙纹御用瓷器展》,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年,编号23

估价:HK$1,,-2,,

清雍正粉青釉菱口三足洗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直径:22cm

来源:香港佳士得,2年10月28日,编号

Eskenazi,伦敦

估价:HK$1,,-1,,

清康熙素三彩飞鸣宿食图碗

「大清康熙年制」款

直径:10cm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展览:《清代彩瓷》,香港东方陶瓷学会,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香港,年,编号36

《求知雅集珍藏.中国古陶瓷展》,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年12月19日-年2月18日,编号

出版:《清代彩瓷》,香港东方陶瓷学会,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香港,年,编号36

《求知雅集珍藏.中国古陶瓷展》,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年,编号

《中国名陶日本巡回展.港台名家收藏陶瓷精品》,台北历史博物馆、日本桥高岛屋,东京,年,页-

《中国名陶展:中国陶磁2年の精华》,东京,年,编号

估价:HK$,-1,,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ishiyinga.com/zsyyf/10628.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紫石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