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紫石英 > 紫石英用法 > 正文 > 正文

ldquo拼命三郎rdquo陶勇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3 12:52:51
皮肤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dy/171218/5941786.html

年2月23日上午,南京下关码头充满了一种“威严”的热闹。

东海舰队枕戈待旦,南昌舰、广州舰、黄河舰等主力战舰全部陈列在江面之上,等待毛主席的检阅。

在码头上,负责陪同的陈毅第一个介绍的人,便是当时刚刚上任不久的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陶勇。

一听陶勇两个字,毛主席显得异常兴奋,他紧紧握着陶勇的手,亲切地说:

“你就是陶勇同志,我久仰你的大名,你仗打得好!过去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我在电报里经常看见你,“叶王陶”大名鼎鼎啊!”

叶飞号称“儒将”,王必成外号“王老虎”,陶勇更是有着“拼命三郎”之称。三人从新四军时期便开始合作,战功赫赫,被誉为粟裕麾下的“三支铁拳”。

而在三人当中,从放牛娃到海军司令的陶勇,更是一位绝对的传奇人物!

一、四方面军的红小鬼,酒桌上喝倒“季一缸”

年1月21日,安徽省霍邱县的一户农家,生下一子,取名张道庸,寓意君子为人处世,应该恪守中庸之道。

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张道庸的童年,是旧社会普通百姓的一个缩影。他7岁起就给人放牛,还当过几年窑工,经常饭都吃不饱,还受尽了地主的欺压。

糟糟的乱世,穷人哪里来的活路。一个悲苦的童年,身边那些备受欺凌的同胞,让年轻的张道庸深深感到,穷人要想过好日子,就必须站起来反抗,自己去拼出一条希望之路。

年至年,在徐向前、许继慎的指挥下,鄂豫皖红军进入全盛时期,不仅在战场上连战连捷,军队人数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

而更为宝贵的一点,就是部队招收了一批红小鬼,这群小细伢在徐帅的培养下,几年后都成长为了红四方面军的师级骨干,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最低军衔都在中将以上。

而这批红小鬼当中,就有张道庸。

当时的张道庸和同伴

廖杰吾一起,拉起了一支

20

多人的队伍,自己成立了霍邱游击队,张道庸则先后担任班长、中队长,并在不久之后调到了红

4

军第

27

81

团当起了主力团长。

和斯斯文文的名字不同,张道庸本人长相粗犷,没读过书,言语粗鲁,性格又火爆,打起仗来经常脱掉外衣,挥着战刀赤膊冲锋,活生生一个“猛张飞”式的人物。

而且和张飞一样,张道庸也十分爱酒,但凡打胜仗归来,第一件事就是扯着嗓子高喊:“拿酒来!”

当时根据地有个专员叫季方,能喝酒是出了名的,还有个外号叫“季一缸”。一次打了胜仗,张道庸就主动提着一大茶缸的酒找来季方对饮。

酒过三巡,季方实在喝不下了,主动告饶。哪料张道庸几杯酒下肚,刚在兴头上,怎么绕得了,拧着季方鼻子灌酒。

事后季方大醉三天,醒来之后找到张道庸说“你小子打仗是英雄,喝酒也是英雄,我服了!”

张道庸没读过书,更没上过军校,但天生就喜欢琢磨打仗,总搞些奇招妙手。

他有一次打牌偷牌,战友笑他牌风不正,张道庸倒是振振有词地说:“打牌如同打仗,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嘛!”

红军时期,张道庸率部参加了开辟川陕苏区的斗争和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的作战,成为了四方面军一位主力战将。

长期跟在老首长徐向前身边,张道庸也学到了不少打仗的本领。后来有机会进入抗大学习,也让这位曾经大字不识几个的糙汉子,真正蜕变为一个军政全优的指挥官。

二、陈毅赠名勇三郎,抗日战场上的“活宋江”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道庸调任新四军第

2

支队

4

团团长,不过对于这个分配,张道庸其实最开始心里还有些不愉快。

那些抗大出来的老红军指战员,大部分都把八路军视为主力,对一直在江南作战的新四军不熟悉,所以在分配的时候,都不愿意到新四军来。

张道庸性子直,瞒不住事,老嚷嚷着要回老部队,满脸的不高兴谁都看得到。

听说这件事后,陈毅主动找到张道庸,操着一口很浓的四川话说:“我们红四方面军从枪林弹雨中活过来的同志为何如此闷闷不乐?”

张道庸毫不隐瞒自己的想法“陈司令,我想到八路军去工作。”

“哦?”陈毅侧过脸,“你觉得干新四军没有前途么?此话差矣。”

“同志哥!”陈毅是个极富口才的人,挺深的道理被他一讲就生动好懂。

“新四军可不是整天钻山沟的流寇呀!我们和八路军一样,都是人民自己的队伍,要坚持在江南承担抗战任务。前几天还有国民党人跟我说,最好用火车把我们拉到八路军一起去,不能放在南边捣乱。”

陈毅的话推心置腹,一下就解开了张道庸的心结。张道庸也是当下做出保证:“司令员说得对,八路军、新四军都是我们自己的队伍,我就呆在这里好好打仗。”

临分手时,陈毅半真半假地开起玩笑:“你这样的勇将,我是不会放走的。如果你思想不通,我可以找你再谈,两次,三次,直到谈通为止。”

当时张道庸所处的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正是粟裕。张道庸也是自这个时候第一次归到了粟裕麾下,两人更是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深厚友谊。

来到新四军,张道庸不仅打开了思想,结识了两位一见如故的司令员,还做出了一个人生中的大决定,那就是改名。

改名这事还是陈毅主动找到的张道庸,他说:“道庸啊,你这名字有点封建色彩,不好。我给你想个新的,这里是陶村,用与道庸两字音韵相同的字代替,就叫陶勇吧!”

一旁的粟裕也是拍手称赞,“好!一个乐陶陶的‘陶’字,说明乐观性格;一个勇敢的‘勇’字,又道出了打仗的风格。”

张道庸也觉得“陶勇”这个名字不仅响亮,还带点英雄气概,便一口答应下来。

自此之后,新四军少了一个张道庸,却多了一个大名鼎鼎的战将陶勇。

陈毅、粟裕喜欢陶勇,是因为这个看起莽莽撞撞的汉子,打起仗来确实有一手。

黄桥战役时,国民党韩德勤部不思抗日,反而企图包围新四军苏北部队。得知消息粟裕鉴于战争不可避免,便决定让陶勇的

3

纵坚守黄桥,

1

纵、

2

纵埋伏黄桥西北,搞出一出诱敌深入。

战役最紧张的阶段,

3

纵死守黄桥,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身为纵队司令陶勇亲临一线阵地,他把上衣一脱,拿起战刀,虎啸一声:“同志们,跟我往前冲!”

阵地既然守不住了,那就攻出去,陶勇率先冲入敌群,一把马刀横劈竖砍,如入无人之境。敌人那些杂兵哪见过这样的架势,被猛张飞一样的陶勇吓得四散溃逃。

坐镇后方指挥的粟裕看到陶勇杀向敌阵的身影,由衷感慨到:“好一个拼命三郎!”

陶勇为人豁达,重情义,除了打仗勇猛外,一身豪气更是名震四方,令那些江湖绿林,甚至是敌人都敬佩不已。

韩德勤在黄桥战役后,曾又想联合驻守

东马塘的保1旅旅长詹长佑,偷袭新四军3纵根据地。得知消息的陶勇,直接骑上从日军手中缴获来的摩托车,一个人闯进了詹长佑的司令部。

一进门,陶勇被扯着嗓子大喊:“詹旅长,听说你要打我们,我这送上门来了!”

詹长佑本来对和新四军作对保持犹豫,一是怕打不过,二是不想担着破坏抗战的骂名。

陶勇单刀赴会,一番慷慨陈词,晓以大义,说得詹长佑面红耳赤,连连道歉,承诺绝不会再与3纵作对,还要跟陶勇联手,一致坚持抗日大旗。

后来打启东伪军,陶勇也是亲自出马劝降,仅带着一名警卫员跑到碉楼外,大喊:“我就是陶勇,你们缴枪,我们就作为起义处理,愿当新四军的我们欢迎,愿回家的我们发给路费!”

碉楼里的伪军惊呆了,不敢相信真有这种虎胆英雄!伪军团长徐宝富也是赶忙走出碉楼,双手奉上自己心爱的克罗米弯把指挥刀,对陶勇说到:“久仰司令大名,今日相见确实不凡,特送上此刀,敬请收下,我徐宝富再不吃军人这碗饭了!”

陶勇一把刀,一张嘴,一身豪气名震江南,詹长佑、徐宝富都把他视为朋友,更对他敬畏三分。

清剿苏中海盗时,陶勇担任军区海防纵队司令员,一边硬打,一边招安,把

孙二虎、吴道生、陆洲舫等绿林都招揽到了新四军之中。

老战友惠浴宇曾评价陶勇说:“和有的人共事几十年都难得相交,到头来圆满地画个零就算不错,和陶勇正相反,一经相识,至死不渝。”

海防纵队在抗战期间不断抗日积蓄力量,宽抚绿林,剿灭匪患,长卫百姓,先后收编八百余人,各种枪四百余支,木船二百多只。

陶勇手下的这支部队,一时间八方来投,汇聚了很多奇人俊杰,江湖豪侠,战斗力在全军之中首屈一指。陶勇本人也因为一身侠气,成为了江南战场上有名的“梁山宋江”。

而陶勇在海防纵队当司令的日子,也为他日后成为共和国海军元勋,埋下伏笔。

三、长江一炮打服丘吉尔,被毛主席罚去海军当司令

年4月21日下午4点半,离渡江战役东路军的进攻发起时间只有不到1个小时。

三野23军前线指挥所里,军长陶勇突然接到侦察兵哨报:“在我渡江地段对面江上二公里处,有二三艘兵舰,游戈不走,请示是否将其驱逐?”

江面上有敌军舰出现,这是在陶勇意料之内的,因为军委和总前委通早就通报过,国民党海防第

2

舰队司令林遵将率部阵前起义,让各部队都做好接应准备。

但陶勇想不通的是,前线传来的消息说,这些军舰上挂的并不是规定起义的联络信号旗,而是一些花花绿绿的旗帜。

前线侦察员也是调查了半天,东问西问才弄明白,江面上的可不是什么起义军舰,而是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护卫舰。

大战在即,我军早就对外公布了限定外国舰船撤离长江的期限,这个时候英军军舰驶入交战区域,很明显就是不怀好意。

陶勇脾气火爆,马上要打仗了,却来了搅局的。他一个电话打到三野

10

兵团指挥所,询问兵团司令叶飞:“叶司令,英国军舰停在正面长江上不走,妨碍我渡江,是否打掉它?”

在陶勇看来,他在江南当了那么多年的海防司令,打了多少狡猾海盗,还怕他花花架子的英国军舰不成,好说不走,那就打!

叶飞也是沙场老将,知道军情紧急,渡江工作一刻都耽误不得。他直截了当地告诉陶勇:“命令前沿观察所打出信号旗,警告英舰离开。如果不听,就开炮赶走它!”

陶勇放下电话,当即命令三野特纵榴炮

6

团向英舰鸣炮示警。而长江中的英舰在看到警示后,不仅没有撤退迹象,反而将炮口转向了我军阵地。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三野一位炮兵排长梁学成,在看到英舰无视警告后,在还未请示上级的情况下,擅自打响了第一炮。

第一炮就是最有力的进攻命令,憋了一肚子火的战士们再也没了顾忌,部署在长江沿岸的炮兵全部自发投入到炮战之中。一时间,长江上水柱突起,烟卷波涛。

英舰之所以敢闯入长江战场,就是认定了我军不敢打这“第一枪”。但英舰也绝不会想到,他们遇到了“拼命三郎”陶勇的兵。

短短几分钟,紫石英号前主炮被击毁,舰体被洞穿,船舵被卡死失去方向控制,被迫搁浅在长江浅滩,正、副舰长均负重伤,士兵

17

人阵亡,

20

人重伤。

除了紫石英号之外,英军赶来支援的黑天鹅号、伦敦号也被打得伤痕累累,直接抛下无法移动的紫石英号,自己灰溜溜地逃窜。

一场炮战,打得紫石英号挂起了白旗。而这也是解放军建军以来,打响的第一场对外战争,取得的第一场对外胜利。

紫石英号事件的影响是历史性的,陶勇的这一炮,宣告着自

年以来,西方国家军舰可以随意进入中国内河的历史正式终结。

正如叶飞在回忆录中所说的那样:“

从鸦片战争开始,英国的军舰在中国横行霸道了整整一个世纪,终于撞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铁拳之下,他们这时也许还没有意识到:义和团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著名的导弹专家程开甲先生,当时担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听到我军炮击英舰的消息,甚至高兴地手舞足蹈,向周围的人大喊:“中国人站起来了!”

不过仗虽打得过瘾,但祸也闯下了。事后,三野指挥部的电话第一时间就打给了叶飞:“你们怎么同英国军舰打起来,谁先开的炮?”

说实话,当时叶飞也没弄明白怎么回事,但是还是机灵了点,回答到:“英国军舰先开的炮。”

一挂电话,叶飞马上又打给了陶勇,告诉他上面来查情况了。

这边陶勇一肚子火,大喊:“有什么好查的!我最好的团长都牺牲了,那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啊!”

说到这里,陶勇的声音一度哽咽。这场炮战,虽然给予几艘英舰重创,但三野战士的伤亡也不小,其中还包括其中就包括

23

团团长邓若波。

邓若波是战斗英雄,一名优秀的指战员,也是从新四军时期就跟着陶勇,两人感情很深。他的牺牲,让有一向铁心肠的陶勇,也不禁落泪。

为了稳妥,叶飞还是和陶勇定下了“攻守同盟”,一致宣称是英国军舰先开炮。

紫石英号的消息传回英国国内,引起了一片哗然。前任首相丘吉尔甚至公然宣传,英国要派遣航空母舰到远东“实行武力报复”。

但也有议员反驳丘吉尔:“在这个时间派出军舰闯入长江,显然容易激起解放军的愤怒。如果一艘德国军舰在诺曼底登陆日驶入英吉利海峡,我们难道不应该把它打得粉碎吗?”

英国国内争论不休,在外交战场更是没占到半点便宜。

毛主席在事后公然表示:“解放军有理由要求英国政府承认错误

,

并道歉和赔偿。”

三野谈判代表袁仲贤在和英军谈判时,更是正义凛然地斥责英方“军舰侵犯中国内河及闯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阵地的行为,是中国人民所不能原谅的!”

在谈判桌上,英国人没有讨得半点便宜,他们终于认识,现在的中国人,已经不是软弱可欺的了。

从毛主席、叶飞、陶勇,袁仲贤,到打响第一炮的梁学思,立场都是非常坚定的:犯我国土,必须反击。

丘吉尔最终也没有派出他的航空母舰,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外交场上,他都被“打服了”,没有任何反击的资本。

年9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正式改编为“东海舰队”。在首任司令员的选择上,毛主席想到了当年在长江闯下“大祸”的陶勇:“那么喜欢打军舰,那就去海军当司令吧!”

四、英年早逝令陈毅耿耿于怀,许世友万事不惧收养英雄遗孤

陶勇为人刚正,有胆魄,从不妥协,却也因此成为了一些人眼中钉。

年1月21日上午,陶勇在指挥所里接受记者的采访,谈到东海舰队未来的发展问题。

这个特殊的时期,其实海军内部已经有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但陶勇的态度却一如既往的明确,那就是再乱,不能乱了部队。

中午时,忙碌了几个小时陶勇,去到了办公楼附近的花园里散步,却再没有再走出来。直到同事们发现事情不对,跑到花园里寻找时,才在一口浇花井中发现了陶勇。

救护车紧急将陶医院,但可惜的是,因为伤势过重,抢救并没有来得及。一代功勋名将,陨落却无声。

身上被敌人子弹7次击伤都没有带走的将军,却在一瞬间被一口深不没顶、宽不及肩的水井淹没了。

有人说陶勇是自己投井而亡的,但这样的说法,身为老首长的陈毅却说:“砍了我的头我也不信陶勇会自杀。”

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也是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东海舰队副司令员饶守坤寻问情况:“老饶,你与陶勇共事多年,你说他有问题吗?”

饶守坤回答:“陶勇绝对没有问题!”

战友牺牲,也让一向脾气火爆的许世友拍了桌子,甚至放言说:“我要是查清了真相,一定要讨个公道!”

陶勇牺牲后,许世友把他的几个子女都安排到自己的部队中当兵,并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看待。他对孩子们说:“不要听别人胡说八道!你们的爸爸我最了解,他是好样的!”

没有能够查清陶勇牺牲的真相,也是粟裕晚年的一大遗憾,他在和老部下叶飞、王必成等战友再次相聚时,曾经数次落泪,感慨:“唉,如果陶勇在这儿,该有多好。”

“将军横扫千军,英魂冷对奸雄。”陶勇的一生,从放牛娃到海军司令,于国于军战功赫赫,于友于敌义薄云天,是真正的英雄,更是真正的战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ishiyinga.com/zsyyf/88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紫石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