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4月20日,由于英舰在长江上挑衅,试图配合国民党军阻挠三野渡江,不光向岸上和江边的我军部队开炮,还造成上百士兵伤亡。硬气的华野炮兵一点都不服软,迅速开炮还击江上的英军,两天时间里将紫石英号、黑天鹅号等4艘英舰击伤,其中紫石英号被困10天(舰长战死)后才侥幸逃出。正常来说这已经不能算是一件小事了,以武力展现出了我军的实力和态度。但比较奇怪的是,以英军当时的实力和国际地位,为什么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报复行动呢?
大图模式
首先,按照当时世界的大环境,英国不会轻易卷入一场战争中。49年4月,距离二战结束刚过了3年半。一方面全球的主流趋势就是反战,连实力最强的两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也只是在形成对立阵营,组织起敌对实力暗自较量,却没有直接军事交手的意思。作为实力已经持续下滑了半个多世纪的英国,自然不会先开这个口子。二战带给各国的惨痛损失和影响还远未消散,作为当时“四大国”中的两个,同时英国和中国还都是盟国阵营的主力,把这次事件当做一场偶发冲突来化解,而不是进一步扩大,显然对双方都是比较理性的做法。
大图模式
其次,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还是国民政府,向英军开火的华野却并不是国府的部队。这个情况就比较尴尬了!英国如要进一步动武,作战目标是谁呢?既然中国的政府军没有对英军采取军事行动,那英国若要大规模派军干涉中国的内战,显然就说不过去了,毕竟连交战对手都不清晰。英军若真的要和解放军交火,那就是干涉中国内战。当时连美军也只是输送武器和粮食给国民党军,并且还时断时续,以英军的实力地位又怎么可能派兵到中国直接参战呢?单纯按照英军百年来的霸道作风,49年是会进行报复的,但是出于以上原因很难出手。
大图模式
第三,军事条件不具备。从英国参与长江炮战的几条军舰就能看出端倪了,只是巡洋舰、护卫舰级别的作战力量。英国当然不是没有大舰、好舰,但英军的整体实力处于衰退期,尤其是在远东,更没有经费和精力去维持强大的舰队。英军之所以敢在长江上挑衅,就是为了试探解放军的底线和对英国将来可能的外交态度,其自身并没有战争准备,甚至在亚洲连基本的军事实力也不具备。在很快得到华野用野炮的强硬回复后,英军保全舰上人员安全和适当的面子才是第一要务,根本不曾真正考虑大规模的军事报复。这一点在半年多后就有了明确的验证:年中英建交。只此一条,其他已无需多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