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年)二月己巳日至今,我国干支记日从未间断,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知的唯一最长的记日法。日夜交替,是由地球之自转形成的,在命理学中,以夜子时之初为新的一天开始,那么子时是如何确定的呢,在天文历法中,以太阳过某地上中天为正午时,太阳过某地下中天(所谓下中天即太阳过相对的另一半球的上中天)为正子时,所谓“正”即表示是子时的中间点,按古历一个时辰为二个小时,那么子时之初即为正子时之前一小时,换算成现在的时间,即某地区当地时间夜晚23时为子时之初(历法上称初子时),即为该地新的一天开始。但是到了近代,受西方历法的影响,一些命理学家对日柱的起讫点有了新的看法,认为新的一天并非是从初子时开始的,而应该是从正子时起算,如近代著名的命理学家袁树珊先生,在其名作《命理探源》之中,就专文讨论过这个问题,袁氏认为在夜晚初子时之后正子时之前,日柱仍然按当天算,时柱却要算作下一天的子时(因为时辰已经交递)。袁氏之种说法,在近代影响较大,直到现在,仍然有一些命理学家遵从其说。但是我们遍阅古籍,不仅是在四柱命理书中,而且在所有的奇门、八卦、紫徽、六壬等等术数典籍中,却查不到任何一例这样的算法,可见上述的这种观点,只是一种探讨性质,并非定论。当今的预测学者、有“易坛泰斗”之称的邵伟华氏,在其《四柱预测学》一书中,批驳了这种观点,邵氏说:“这种说法不甚合理,又无古例可援,故舍去其分别,又经诸家检验,凡过夜晚23点(即初子时),即作第二天的干支计算日柱。”故我们可以认定,每一天的开始,确实是以初子时为分界线的,凡过初子时即算作新的一天,以此标准论断,方称确当。今人每以北京时间夜晚23时为初子时即一天之始,有失公允,因为现代钟点记时是以某一特定经度线地区为标准的,如北京位于东八时区,即以东经度经线为标准计时,所谓北京时间23点钟,实即东经度线的初子时。而实际上中国的很多地区,都偏离度线甚远,有的甚至超过几个时区,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够一致以北京时间为准呢?在此我们引进平太阳时及真太阳时的概念,即以所在地点相对于太阳的角度来计时,方不失真。容后时柱部分再加详述。既然昼夜交递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那么可见每一天的开始,并不是全球一致的,而是以经度线为单位,由东向西逐渐移动的,我们可以想象,在北京地区中午艳阳高照的时候,地处西半球的纽约却正是灯火通明的夜晚,那么这两个地方的日柱究竟应该如何算呢?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日期交界点的问题,在现代历法中,规定以东经度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即每一个新日期的开始都从东经度线开始,东经度线位于中国之东的太平洋中央,与北京相差4个时区,也就是说,每一个日期,先从东经度线起,逐渐向西移动,约4个小时后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大陆登陆,然后再掠过整个亚洲大陆,掠过欧洲、北美洲,绕地球一圈后回到东经度线,于是又开始了新的日期。?从日期交界线的移动方向来看,每一天的干支交递大致是以中国为先,然后再逐渐交递东亚各国、欧美地区的日期干支,这种次序似乎与古人所谓的“日出扶桑”的观念颇为一致,这是一种很幸运的巧合,也许我们可以不必再花费精力去换算日期,凡推日柱,只须按公历日期(即国际日期变更线标准)计算就可以的。当然,日期的起讫点仍然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还需要当代的命理学者们去深入研究。在新的可以值得信赖的标准出台之前,我们使用国际标准日期想必不会大错,何况这些繁杂的问题对于中国地区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的公转(回归年)并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所以年柱、月柱与日柱的排列,完全是随机的,同样的日柱,出生的年月不同,那么其哀旺、得失、制化关系也必定不同,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构架和趣向,由此亦可见,古人取日柱为元神,是很有道理的。时辰的划分,如同年中分月一样,只不过是将一天等分成十二个阶段而已,一昼夜计24小时,则一时辰合2小时整。其原则以太阳过上中天为正午,以太阳过另一半球中天(即下中天)为正子,加以精细的划分。初子时从晚23点整(真太阳时23点整,下同)算起,至夜半0点整为正子时,至第二天凌晨1时整交丑时,再至凌晨3时整交寅时,再至清晨5时整交卯时……再至晚21时交入亥时,夜23时交入下一个子时,轮流循环,如此类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今人所特有的问题,以前古人论命,凡定时辰,皆取日月星辰之自然时间为准。现代社会科技发达,我们拥有了很精密的计时工具,机械的、电子的、石英的各类钟表为现代人提供了方便,用这些工具来计时,应该比古人定时辰的方法更精确,但是其中的原则必须弄明,不然就会一错到底了。?今人所实行的时制,是年在英国格林尼治召开的国际天文学大会制定的,将格林尼治所在的经线称为本初子午线,本初线的时间称为世界标准时,而以本初线为中心,每隔15度设一时区,称为地方时。这些当然是我国古哲们所不能知道的,但是今人定时柱,却舍弃古法,专以现代时制为标准。就以我国为例,基本上都是以北京时间为标准,以整点为时辰的交替点,仔细考察起来,即使在北京地区,这种推法也是大有问题的。北京位于东八区,而东八区时是以东经度经线为标准制定的,包括度经线东西各7.5度的地域,而实际上北京位于东经.46度,与东经度时仍有14.1分钟的误差,例如北京时间(即东八区时间)夜晚23点06分的那一刻,北京地区实际的平太阳时间仍为前半夜之22:51.54(23点53分54秒),同理推之,若远在西南的成都,此刻实际的平太阳时尚是前半夜10:50.18,尚处在前半夜之亥末,相差就更大了。时辰究竟应该按照什么标准确定呢,前面已经说过,唯一的标准就是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视角,即天文学上所谓的真太阳时。凡定生时,必须按照其出生地点,推算出当地的平太阳时,再根据平太阳时推算出真太阳时为准,不能简单地沿用标准时间,为方便计,下面列出中国各主要城市之平太阳时与北京时间对照表,供定时辰之参考。注:1.各地的平太阳时以北京时间相加减,如北京时间12:00时,武汉地区的平太阳时为12:00-22.7=12:00-2242=11:3718,即为11时37分18秒。2.凡本表未列之地区,可按当地之经度推算平太阳时,其原则以东经度为基准,每减少1度则减4分钟,每增加1度则加4分钟,如某地位于东经度,-=-15度,-15度×4分钟=-60分钟,则当地的平太阳时用北京时间减去60分钟;又如某地位于东经度,-=10度,10度×4分钟=40分钟,则当地的平太阳时用北京时间加上40分钟,余类推。如果不能确定某地的经度,一个粗略的办法就是根据上表中所列的地区,找到其比较邻近的城市确定时差值。3.根据本表推算出来的时间乃是平太阳时,还须进一步推算出真太阳时才能论定时辰。通过上表根据某地经度推算出来的当地时间称为平太阳时,还不是真正的太阳时,因为地球绕日运行的轨道是椭圆的,所以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周期并不是十分均匀的,一年之内,有的时期要快一些,有的时期要慢一些,平均起来,折合一天24小时,称为平太阳时,一年天,每一天的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都或多或少有些差异,未可忽视,下表将真平两种时间的差值表格列出,以供换算之需。真时与平时之差值表(用平时加减差值得真时)1月01日-3分9秒1月02日-3分38秒1月03日-4分6秒1月04日-4分33秒1月05日-5分1秒1月06日-5分27秒1月07日-5分54秒1月08日-6分20秒1月09日-6分45秒1月10日-7分10秒1月11日-7分35秒1月12日-7分59秒1月13日-8分22秒1月14日-8分45秒1月15日-9分7秒1月16日-9分28秒1月17日-9分49秒1月18日-10分9秒1月19日-10分28秒1月20日-10分47秒1月21日-11分5秒1月22日-11分22秒1月23日-11分38秒1月24日-11分54秒1月25日-12分8秒1月26日-12分22秒1月27日-12分35秒1月28日-12分59秒1月29日-13分10秒1月30日-13分19秒1月31日-13分37秒2月01日-13分44秒2月02日-13分50秒2月03日-13分56秒2月04日-14分1秒2月05日-14分5秒2月06日-14分9秒2月07日-14分11秒2月08日-14分13秒2月09日-14分14秒2月10日-14分15秒2月11日-14分14秒2月12日-14分13秒2月13日-14分11秒2月14日-14分8秒2月15日-14分5秒2月16日-14分1秒2月17日-13分56秒2月18日-13分51秒2月19日-13分44秒2月20日-13分38秒2月21日-13分30秒2月22日-13分22秒2月23日-13分13秒2月24日-11分4秒2月25日-12分54秒2月26日-12分43秒2月27日-12分32秒2月28日-12分21秒2月29日-12分8秒3月01日-11分56秒3月02日-11分43秒3月03日-11分29秒3月04日-11分15秒3月05日-11分1秒3月06日-10分47秒3月07日-10分32秒3月08日-10分16秒3月09日-10分1秒3月10日-9分45秒3月11日-9分28秒3月12日-9分12秒3月13日-8分55秒3月14日-8分38秒3月15日-8分21秒3月16日-8分4秒3月17日-7分46秒3月18日-7分29秒3月19日-7分11秒3月20日-6分53秒3月21日-6分35秒3月22日-6分17秒3月23日-5分58秒3月24日-5分40秒3月25日-5分22秒3月26日-5分4秒3月27日-4分45秒3月28日-4分27秒3月29日-4分9秒3月30日-3分51秒3月31日-3分33秒4月01日-3分16秒4月02日-2分58秒4月03日-2分41秒4月04日-2分24秒4月05日-2分7秒4月06日-1分50秒4月07日-1分33秒4月08日-1分17秒4月09日-1分1秒4月10日+0分46秒4月11日+0分30秒4月12日+0分16秒4月13日+0分1秒4月14日+0分13秒4月15日+0分27秒4月16日+0分41秒4月17日+0分54秒4月18日+1分6秒4月19日+1分19秒4月20日+1分31秒4月21日+1分42秒4月22日+1分53秒4月23日+2分4秒4月24日+2分14秒4月25日+2分23秒4月26日+2分33秒4月27日+2分41秒4月28日+2分49秒4月29日+2分57秒4月30日+3分4秒5月01日+1分10秒5月02日+3分16秒5月03日+3分21秒5月04日+3分26秒5月05日+3分30秒5月06日+3分37秒5月07日+3分36秒5月08日+3分39秒5月09日+3分40秒5月10日+3分42秒5月11日+3分42秒5月12日+3分42秒5月13日+3分42秒5月14日+3分41秒5月15日+3分39秒5月16日+3分37秒5月17日+3分34秒5月18日+3分31秒5月19日+3分27秒5月20日+3分23秒5月21日+3分18秒5月22日+3分13秒5月23日+3分7秒5月24日+3分1秒5月25日+2分54秒5月26日+2分47秒5月27日+2分39秒5月28日+2分31秒5月29日+2分22秒5月30日+2分13秒5月31日+2分4秒6月01日+1分54秒6月02日+1分44秒6月03日+1分34秒6月04日+1分23秒6月05日+1分12秒6月06日+1分0秒6月07日+0分48秒6月08日+0分36秒6月09日+0分24秒6月10日+0分12秒6月11日+0分1秒6月12日+0分14秒6月13日+0分39秒6月14日+0分52秒6月15日-1分5秒6月16日-1分18秒6月17日-1分31秒6月18日-1分45秒6月19日-1分57秒6月20日-2分10秒6月21日-2分23秒6月22日-2分36秒6月23日-2分48秒6月24日-3分1秒6月25日-3分13秒6月26日-3分25秒6月27日-3分37秒6月28日-3分49秒6月29日-4分0秒6月30日-4分11秒7月01日-4分22秒7月02日-4分33秒7月03日-4分43秒7月04日-4分53秒7月05日-5分2秒7月06日-5分11秒7月07日-5分20秒7月08日-5分28秒7月09日-5分36秒7月10日-5分43秒7月11日-5分50秒7月12日-5分56秒7月13日-6分2秒7月14日-6分8秒7月15日-6分12秒7月16日-6分16秒7月17日-6分20秒7月18日-6分23秒7月19日-6分25秒7月20日-6分27秒7月21日-6分29秒7月22日-6分29秒7月23日-6分29秒7月24日-6分29秒7月25日-6分28秒7月26日-6分26秒7月27日-6分24秒7月28日-6分21秒7月29日-6分17秒7月30日-6分13秒7月31日-6分8秒8月01日-6分3秒8月02日-5分57秒8月03日-5分51秒8月04日-5分44秒8月05日-5分36秒8月06日-5分28秒8月07日-5分19秒8月08日-5分10秒8月09日-5分0秒8月10日-4分50秒8月11日-4分39秒8月12日-4分27秒8月13日-4分15秒8月14日-4分2秒8月15日-3分49秒8月16日-3分36秒8月17日-3分21秒8月18日-3分7秒8月19日-2分51秒8月20日-2分36秒8月21日-2分20秒8月22日-2分3秒8月23日-1分47秒8月24日-1分29秒8月25日-1分12秒8月26日+0分54秒8月27日+0分35秒8月28日+0分17秒8月29日+0分2秒8月30日+0分21秒8月31日+0分41秒9月01日+1分0秒9月02日+1分20秒9月03日+1分40秒9月04日+2分1秒9月05日+2分21秒9月06日+2分42秒9月07日+3分3秒9月08日+3分3秒9月09日+3分24秒9月10日+3分45秒9月11日+4分6秒9月12日+4分27秒9月13日+4分48秒9月14日+5分10秒9月15日+5分31秒9月16日+5分53秒9月17日+6分14秒9月18日+6分35秒9月19日+6分57秒9月20日+7分18秒9月21日+7分39秒9月22日+8分0秒9月23日+8分21秒9月24日+8分42秒9月25日+9分2秒9月26日+9分22秒9月27日+9分42秒9月28日+10分2秒9月29日+10分21秒9月30日+10分40秒10月01日+10分59秒10月02日+11分18秒10月03日+11分36秒10月04日+11分36秒10月05日+11分53秒10月06日+12分11秒10月07日+12分28秒10月08日+12分44秒10月09日+12分60秒10月10日+13分16秒10月11日+13分16秒10月12日+13分31秒10月13日+13分45秒10月14日+13分59秒10月15日+14分13秒10月16日+14分26秒10月17日+14分38秒10月18日+14分50秒10月19日+15分1秒10月20日+15分12秒10月21日+11分21秒10月22日+15分31秒10月23日+15分40秒10月24日+15分48秒10月25日+15分55秒10月26日+16分1秒10月27日+16分7秒10月28日+16分12秒10月29日+16分16秒10月30日+16分20秒10月31日+16分22秒11月01日+16分24秒11月02日+16分25秒11月03日+16分25秒11月04日+16分24秒11月05日+16分23秒11月06日+16分21秒11月07日+16分17秒11月08日+16分13秒11月09日+16分9秒11月10日+16分3秒11月11日+15分56秒11月12日+15分49秒11月13日+15分41秒11月14日+15分32秒11月15日+15分22秒11月16日+15分11秒11月17日+14分60秒11月18日+14分47秒11月19日+14分34秒11月20日+14分20秒11月21日+14分6秒11月22日+13分50秒11月23日+13分34秒11月24日+13分17秒11月25日+12分59秒11月26日+12分40秒11月27日+12分21秒11月28日+12分1秒11月29日+11分40秒11月30日+11分18秒12月01日+10分56秒12月02日+10分33秒12月03日+10分9秒12月04日+9分45秒12月05日+9分21秒12月06日+8分55秒12月07日+8分29秒12月08日+8分3秒12月09日+7分36秒12月10日+7分9秒12月11日+6分42秒12月12日+6分14秒12月13日+5分46秒12月14日+5分17秒12月15日+4分48秒12月16日+4分19秒12月17日+3分50秒12月18日+3分21秒12月19日+2分51秒12月20日+2分22秒12月21日+1分52秒12月22日+1分22秒12月23日+0分52秒12月24日+0分23秒12月25日+0分7秒12月26日+0分37秒12月27日-1分6秒12月28日-1分36秒12月29日-2分5秒12月30日-2分34秒12月31日-3分3秒注:1.如某年2月25日,某地平太阳时为7时5分,查表得2月25日时差为-12分54秒,即用7时5分减去12分54秒,那么此刻的真太阳时即为6时52分6秒。2.由于公历年与回归年的差异,以及闰年与平年的差异,实际的时差可能是前一日或后一日的数据,其误差可忽略不计。必须依照其出生地点,将出生时间(北京时间)换算成当地平太阳时,然后再将平太阳时换算成真太阳时,再起时柱之干支!(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ishiyinga.com/zsybm/9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