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底鞋搭西装裤,矮个,黑肤色,一脸憨笑,急性子,粗嗓门,对错分明,总在门外就听到他的豪爽,这刻在安华身上的符号和交道的印象,就像早晨与夕阳在西河上方的变化日日浸染着一个个成长的少年和漫长的奔跑。三月的西河生机盎然,两岸的油绿在自然流动里描画着一个个生命的涌动和弯转行走。红花和新生的草把土地盖的密密麻麻,暖的、香的几瓣桃花在细雨里飘,风像梳子把油菜和水面整齐地吹。安华又回麻下了,西河边上长大,与这块土地交道二十多年,使他身上清晰的留存着农民的质朴。当初,一床棉被,一身换洗衣裳伴着安华闯荡,改革开放让农家子弟也有机会看到闹热的天地,在一个陌生的世界安生,安华学着父辈的样子,风里雨里的皮实,说到做到的厚道,像谷芽在泥里扎下根,一天天长向金色。从穷苦里走出去的人眼睛亮,看得清人事,抓得到机会,村上人传安华在外面吃了恶亏,也遇了贵人挣了大钱,清水养活鱼,天上的日头照骄子,安华回来了,带着很多故事一起回来。安华在老地基上做了新屋,新屋边上是夏天好乘凉的老树,新屋保留了青砖黑瓦,石木主作,整面的落地窗推开满是桃李花香,家里来客,还是欢喜吃灶火饭,香油煎的?刀鱼,轮锅的叶菜,焦皮,主客都埋头吃的吧唧响。日子富裕了,安华心里憋着股劲儿,他找到镇里干部想资助学校,他明白,让更多人走出去需要更多学问。安华班成立那天时,他激动的说:“西河里的水流去了长江,流去了大海,我们的儿女不要做瞎子。”又一年泡桐开花,白色、浅红的喇叭花把林子衬的花彩,安华喜欢泡桐树,因为它不起眼,在任何一块地里,它都狠命地长,相比丹桂与红柚,它更显安静又自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泡桐和香樟林里杂木换上了新的草坪,一大早,就有着校服的少年捧着课本在竹林里来回渡步,夜饭后,林子里石板路上也开始了各种话题,有老者半开玩笑说:享福的日子要活一百二,有电脑服送吃喝拉撒嘞,年轻人翻传着新闻上的新鲜事,妇人们又在商量着一首新的舞曲,刚会走路的幼子追着姐姐走,笨拙的摇着屁股,又被一阵飞鸟的经过引得呵呵直乐。过身的小孩子嘴上唱着童谣:长河长,鱼米香一个影子壮又壮富贵荣华报爹娘浪打浪,机关枪红花青草日日见阿哥回家娶阿芳安华陪在父亲身边,步子悠闲,老人看了看满水新耕的农田,再看看村口广场和周遭的来往,老人食指弹去已燃的烟灰,又顺着塞到嘴上轻吸两口,舒服地吐出一条滚动的白烟向安华说:“你们一辈人抵过去三辈人,你们的一日抵过去三日啊,赶上了嘞。”老人的话里似乎含着一些对过去的心酸,过去一辆土车进山推柴,一百多斤的担子压在一个肩膀上,天没亮赶路,天黑才到家,洋瓷碗打饭也难见肉,老人接着又说到着了又着的衣裤补了又补,米缸上顿不接下顿,土墙里漏风,碎瓦上滴雨,这些话也把安华带去那些艰苦的时日去了。如今小汽车跑黑色的柏油路,呲溜的高铁也在门前过,相念和相见就是一晌午的事。安华比以前更愿意回家了,河水流淌,虫鸣蛙叫让他睡得饱,脚下踩着泥水他心里踏实,庄稼一天天的变化让他兴奋。走出贫困,让人信了自己也信他人,有手艺的教手艺,有了钱做副业,村干部和上饶师专驻村干部像夜的星火,热烈遍布在麻下的角落。收获时节,李景山葡萄采摘园的梅花桃和红葡萄把十里八村的人都拢了过来,农家乐把家乡味道拢到了桌上,菜籽油,土蜂蜜,大豆葱,石鱼,麻花,龙虾拢到城里人的生活里,像当年的插秧点豆,摸鱼摘瓜,老人手把手教,关于春雷的秘密,关于时间的轨迹,孩子们甘愿画瓢慢慢磨。每年过年,安华和乡贤们会喝长时间的茶,言语里的相互鼓舞,一杯烈酒抵消父辈们的积怨,这些炽热的力量汇成了一个个村庄的希望。红灯笼,新衣裳,逢人拜年说吉祥,村上每一个新年都有发家致富的好消息,都有日新月异的新变化。祠堂落成后,村干部带头,在祠堂里上演了春晚,厚生用乡音讲笑话,老妈在台上打腰鼓,后来谁家做房娶媳妇干脆就请大伙在祠堂里一起过年,内帮帮厨打杂,一桌十八个菜,啤酒、红酒,白酒把年过成了大喜事大团圆。安华眼望河的远处,想着年轻时在西河迷脑泅水,想着在一片草科里与心上人说情话,想着爷爷那一辈在马埠上上船下货的忙乱,还想着端阳节圩坝上一群人追龙船,爆竹锣鼓赛龙船的景象,想着读书时在信纸上写的几行诗。白色的翅膀似芦花的瞬间在沙洲迷藏展开,又一次的展开俯冲又跃起是书上的没有的文章五谷、秋霜院角红纸屑的温存飞燕守着老烟枪弯曲的河床鱼儿透水,逆风翱翔那奔腾的河岁月的生死较量老牛的眼四角亭的晴雨青黄相让像雪像新的出发像白色的翅膀一条新修的肠道把麻下串联的繁华,安华在坚定奔跑,梦的星火温暖着新农村人,像西河的四季的喂养,在简单的色泽、重复的模样里,永远低吟浅唱着一首生生不息的长歌,把祖祖辈辈的脚印,迁徙的灯火写在了一个推着一个的浪波里。(来源鄱阳湖文艺文谷越图鄱阳发布)监制:于爱泉汪林勇编审:洪志宏编辑:马宝红投稿邮箱:pyhxw.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ishiyinga.com/zsygx/8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