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季流转,山居人细数着金山岭的日子。
有人漫步山野,有人捕捉光影,有人释放运动的活力,有人在书页间看见更广阔的天地。每个山居生活的故事里,邻居们享受着宁静与通达,分享着各自所爱。
我们再次和金山岭的邻居们聊了他们在山里的生活。在一个个精神角落,人与山、人与人的故事,仿佛静静相拥的河流,流淌着温暖,浸润这片丰盈的家园。
对于修习了十几年园艺和花道的睫毛来说,金山岭的生活充满惊喜。收房一年以来,每次在山间漫步,睫毛都感到被山野治愈。山上的植物在她眼中总是那么美,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大自然的馈赠。
在青海长大的睫毛,对大山有着原始的眷恋。她记得来金山岭收房的那天,开车走在山路上,山野铺开在视线里。那个时刻让她觉得,来这里生活,是回到了一直向往的家园。
每次住进山里,睫毛都要去爬山。有时忙碌,错过了某个时节,但她心里总是留存着四季更迭的自然秩序。初春的山杏和梨花,春末漫山遍野的白色小手球,夏季有铃兰和紫色的木槿,秋季山叶拼成调色盘,冬天下雪了又是另一番景致。
睫毛尤其喜欢雨天,走在山间,耳边只剩下雨滴落在枝头的白噪音。往高处爬,还能看到蕨类。“这种植物需要空气洁净,要求环境无污染”,看到蕨类在此生长,她由衷感叹起金山岭这片山地的美妙。
自然的美好之外,社群生活也给睫毛带来了很多的温暖。“可以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从邻居变成朋友,她在这里分享着对植物和自然的热爱。
秋天,睫毛在社区里办了一场活动“睫毛的花园”,跟邻居们分享花艺,教大家如何就地取材,用山里的植物装扮生活。来参加活动的邻居比她想象中多出不少,计划时长结束后,邻居们恋恋不舍,很多人留下来继续向她提问和交流。睫毛很感动。“大家都很爱这片山”,如何与这片山野相处,是每个人都在意的课题。
睫毛说,大家都爱爬山,看到喜欢的植物,其实是可以修剪采集的,但是我们要掌握方法,不去破坏它们后续的生长。所以,她很乐意向大家分享科学的剪采方法,让大家既能保护这片山野,又能把自然的馈赠带回家。
日子流淌,季节更替。睫毛想好了,今年冬天要在院子里布置一个雪天的餐桌。来年春天,她要把院子改造成低维护的花园,到时候,邀请邻居和朋友们来坐坐。
今年八月底,金山岭社群里出现了一批精美的摄影作品,有人将镜头对准山居生活的每个角落,引来邻居们一片赞美。拍下这些照片的人,是贝影。
上山收房前,贝影生了场病。出院当天下午,他和家人赶往金山岭。贝影对山里的生活期待已久,“窗帘都没来得及挂呢”,简单收整一番,就住了下来。房子,公共建筑,山景,邻里,这里的生活让贝影感到,身体和内心都很安宁,很舒适。
和贝影一起上山的,还有陪伴了他二十年的老朋友:相机。他用镜头定格山居生活每个真实的瞬间:自家阳台上捕捉到的日出日落,雨雾弥漫的山野植被,和邻居们一起采摘的蘑菇,社区里各种有趣的活动,还有食堂员工和建筑工人。
有天下雨,雨过了,贝影出门散步。走到上院,他觉得眼前的景象仿佛电影的一帧。空气湿润,山雾拂动,上院矗立在这里,一切美好又和谐,语言描述变得多余,他选择用低饱和度的镜头去记录这些画面。余下的时间里,他和邻居们静静地欣赏。
在山上住了两周,贝影拍下将近张照片。记录早已成为习惯,影像亦是他理解生活的方式。
第一次把自己的摄影作品分享到社群之前,贝影心里有些游移:会不会打扰到大家?而邻居们热情的反馈让他安心下来。八月底,很多邻居被工作和生活困在城里上不了山。贝影觉得大家和上山前的自己一样,不在此山中,心里却都默默牵挂着山上的家园。
于是,这份热爱的分享,也变成了美好生活的速递。山里山外的邻居们,看着贝影分享的照片,感受着那份共同拥有的淳静。
一个月中有那么几天,谭老师会开放自己的房子,邻居们可以来这里坐一坐、聊聊天,分享自己的生活,也共享阅读的乐趣。占据整面墙的书架上,书籍按主题分区摆放,植物、矿石、长城、星空……金山岭随处可得的风物与景色,通过书本潜入了室内的空间。
照片墙上有许多合影,台阶上铺着适宜围坐的软垫。几个标本盒里,石英石、火山岩与古老的瓷片反射着微光,还有一只蝴蝶在其中停留。即便在平日,也会有邻居上门拜访,一场意外的对话,竟持续到日头西沉。在谭老师看来,这在北京是难以想象的,“邻里关系在这儿有了一个连接点。”
在北京,谭老师有自己的“小禾阅读空间”,在金山岭,他也组织起自然与阅读的主题夏令营。老师领着孩子们,在山中采集植物或矿石,有时,在长城脚下,还能发现几百年前瓷器的碎片。在野外,孩子们兴奋的声音一刻不停,争相询问:“老师,你看我找到了什么宝石?”
丰富深邃的自然,总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谭老师清楚地记得,在一次露营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动手,在山谷音乐厅外的草地上扎起帐篷玩耍。等大人反应过来时,一个小小的剧组已经开始工作:户外椅上坐着小导演,口述自己构想的剧情,孩子们即兴地表演,渐暗的天色中,气氛却越来越热烈。
“我们总觉得教育是读书、上课,坐着学知识,但在金山岭,你会发现,孩子的成长在那一刻是可见的,也是愉悦的。”到今天,谭老师已经记不得故事的情节,回忆起那个傍晚,却依然感到奇妙和赞叹。
回归自然的状态,孩子们自由探索,学习、生长,大人也可以静下心来,放空自己;这是谭老师眼中独属于金山岭的吸引力。方便时,下了班,突然想回山里看看,他便开车前往,回到山中居所,度过安然的一夜。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夏天,金山岭的早晨,有时会听到这样活力满满的口号。循着声音,就可以来到大牛教练的晨练场地。邻居们在山间的微风中舒展身体,远山翠绿,白云飘渺。胖乎乎的小狗在一旁看着蹦蹦跳跳的人群,每个人都大汗淋漓,却也笑得开心畅快。
最初选择金山岭,是因为清新的空气和安静的环境。在大牛的回忆中,一贯睡眠不好的他,在第一次住进山里时,才知道原来一个人睡足了,醒来时是那样精力充沛。从此,他就喜欢上了这里,即便房子还没收拾好,他也会和太太一起来到山里,度过轻松舒适的周末。
时间久了,相熟的邻居便提出,曾是国家队运动员的他,能不能带着大家一起锻炼?很快,金山岭的晨练活动便组织起来,人数也从最初的十几个,增加到现在的三十多个。每当大牛“上山”的日子,总有邻居聚到一起,用锻炼开启一天的生活。
晨练结束后,常有邻居留下咨询,从锻炼健身的要点,到关节健康的保护。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ishiyinga.com/zsypz/10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