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紫石英 > 紫石英炮制 > 正文 > 正文

一脸懵逼中国人在年前竟然喝啤酒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0/19 21:11:47

这么巧,你也爱葡萄酒啊

那就戳酒圈一起懂酒品酒吧

最近葡萄酒展太多,酒圈君喝得有点多

捧着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红脸

给你们爆个有关啤酒的劲料

中国人在年前竟然喝啤酒了!

这事可不是喝多了,就能乱吹,

咱喝酒的人也是要讲证据的!

~~○○○○○○○○○我是最要脸的证据分割线○○○○○○○○○~~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23日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家5月23日报告中说,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米家崖遗址发现了年前酿制啤酒的证据,这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早酿酒证据,说明中国古人可能早在年前就开始享受喝啤酒的乐趣。

考古学家们的这一项研究发表在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上。负责该项研究的斯坦福大学考古专业博士生JiajingWang说,现在的啤酒大多是由大麦或小麦等原料酿造而成,而考古学家在陶制漏斗和广口陶罐中发现的黄色残留物表明,在一起发酵的多种成分包括,黍米、大麦、薏米和块茎作物。其中大麦不是中国本土培养栽培的,是由西亚驯化成栽培种后传入中国,其他原料均在中国上古时期就有。

所以,啤酒才是“中米西麦”融合的鼻祖啊!

同时,考古学家通过对米家遗址的陶器进行碳测定和分析得出,这一批距今年的啤酒酿造设施,每个里面都有一组容器:有广口瓶,漏斗和一种两耳细颈酒罐。研究者说这些东西曾经分别用来酿造、过滤和储存啤酒。酒窖里还有一个烧陶炉,可能是用作保持酿酒厂里的温度。年代测定为介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

出品的文物长这样

大概就是很古(po)老(jiu),很牛掰的样子

说这是啤酒,证据呢?

看两几张文物就想忽悠我们?!哼!

大家稍安勿躁,当然是有证据的啦!考古学者通过对残留物的科学分析,从中找到了啤酒酿造的三个证据。

01

淀粉粒的损伤程度相似

在这些器皿上发现的残留物中含有很多出现损伤迹象的淀粉粒,其中一些淀粉粒的中心出现明显缺坑,一些淀粉粒变形和糊化,这与酿酒过程中淀粉粒的损伤特征类似。

02

出现谷壳

残留物里发现了谷物谷壳上特有的植硅体,这说明残留物中含有谷物的壳。而在啤酒酿造过程中,特别是第一步发芽时,谷壳是必不可少的。鉴定显示,这些壳来自黍和大麦。

03

残留物含有啤酒石

通过化学分析,研究人员还发现残留物中含有草酸,并认为此草酸可能来源于草酸钙,也称做啤酒石,这是啤酒酿造时产生的副产品。

想不想知道,五千年前的酒喝起来是啥感觉?

研究者表示,他们发现的酒,其实是中国历史记载中的谷芽酒,即利用发芽的谷物制成的酒,其工序与西方啤酒是一致的。至于喝起来什么味道,他们暂时无法回答。只能猜测,可能会有点苦有点甜,苦来自于发酵谷物,甜来自于薯类。

你说,我们的老祖宗喝这玩意干嘛来着?

考古学者们通过此项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两大重要意义:

01

大麦在中国出现时间向前推了大约年

这一研究表明把大麦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向前推了大约年,说明大麦从西亚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可能与制酒有关。

02

酒可能是宴飨活动、宗教仪式的重要元素

酒是宴飨活动、宗教仪式的重要元素,可能是促进新石器时代社会复杂化和阶级产生的一种媒介。他们在古代中原地区发现的酒,可以和当时发生的社会变化相联系。

此等“尤物”怎能逃得过文人的法眼?

前文有提到过,研究者表示,他们发现的这种酒,其实是中国历史记载中的谷芽酒,即利用发芽的谷物制成的酒。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便出现了描述发芽谷物的词句。《尚书?说命篇》中写道:

“若作酒醴(lǐ,音同‘里’),

尔惟曲蘖(niè,音同‘聂’)”。

意思是说要作酒和醴,必须要用曲和蘖。翻译成现代白话,大概的意思是:用酒曲酿酒,用蘖酿造醴。所谓“蘖”,就是发芽的谷物。而醴就是用发芽谷物为原料发酵而成的酒,而且还是甜酒!

为什么这么肯定醴是甜的呢?

庄子有言:“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出处:《庄子·山木》)“甘如醴”指的就是“如醴般甘甜”,反转求证,即“醴”味甘甜。

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对“醴”字的详细注解也说明其为甜酒的特性:“醴酒一宿孰也,……如今恬(甜)酒矣。”

除外,还有一些古籍都提及到“醴”,释义为“甜酒”。

我们现在喝的,还是原来的配方吗?

目前,我们已知道了“用蘖酿造醴”的生化反应原理,即发芽谷物(蘖)本身含有糖化酶,能将淀粉转化为糖,直接供野生酵母菌发酵成醴。这便是啤酒酿造最本质、最根本的变化。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的“醴”其实就是上古世纪的啤酒。它不过是换了另外一种面貌和名字存在我们的古文献中。

古典文献关于醴酒的论述不少,明朝人张岱撰写的《夜航船》一书中介绍道:

“黄帝始作醴,

夷狄作酒醪,

杜康作秫酒,

周公作酎、三重酒。”

表明醴酒始于黄帝(相传,黄帝距今约有五千年之久),再加上前文考古学者对出土文物的分析,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在五千年前喝啤酒真的很有可能!

这时,可能就有酒友疑惑了。啤酒不是由水、麦芽、酵母、酒花这四种原料酿造而成的吗?醴的酿造既没有酒花,也不是由麦芽发酵。只能说,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岂能让你一眼看破?!你啊,还是图样图森破(tooyoungtoosimple)。

被誉为“真正的啤酒传教士“的美国著名作家兰迪?穆沙(RandyMosher)在所著的《啤酒圣经》中开宗名义:啤酒是不用蒸馏制作的淀粉基的酒精类饮料。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用麦芽还是谷物不是重点,关键在于发芽的麦芽(或者谷物)中的淀粉。而在年前的苏美尔人在酿造啤酒时,也没有用啤酒花。直到8世纪,德国一家修道院的传道士才在酿制啤酒时首次加入蛇麻子(即啤酒花)。自此啤酒花才正式进入啤酒酿造,既能加长啤酒的保质期,又能增加苦味,在啤酒界大放异彩,成为啤酒酿造四大原料之一。

不过,中国古代用发芽的谷物酿造醴,其实也埋下了一个隐患,最终它可能是导致中国古代啤酒消失的原因之一。为什么醴后来不管是在中国典籍或者是诗歌中都无声无息了呢?它又是怎么失传的呢?

民间有一种猜测:

这一说法是有根据的,明末有位著名的大科学家,他叫宋应星。

他所著的《天工开物》有记载:

“古来曲造酒,

蘖作醴,

后来厌其味薄,

遂至失传,

则并蘖法亦亡。”

“味薄”,在这里指的就是酒精含量低的意思。用麦芽糖化糊化淀粉生成麦芽糖,麦芽中野生酵母菌量少,根本不够用,所以酒内剩余的残糖多而使酒味甜,酒精少,酒精浓度低,是符合实际的。再者,中国古代用的是发芽谷物酿酒,而非麦芽酿酒,缺乏了麦芽那种特有的香气。麦芽酿酒尤为重要,不仅味醇,又具独特口感,这也是为什么喜欢啤酒的人,最爱喝单一麦芽啤酒。

酒精低,甜度高,缺麦芽香气!

这让咱老祖宗拿什么去撩妹?

用脚趾想想都知道,喝这玩意儿跟加了糖的白开水没啥区别的,又不够刺激,只凭一个甜字行走江湖,中国古代啤酒怎么抵得过用曲酿造出来的重口味的曲酒以及元代出现的更为重口味的蒸馏白酒呢?又怎能赢得咱老祖宗的欢心呢?没有得到普通大众的喜爱,自然不会得到全力推广,所以,未能流传下来是究之有理的。所以,我们喝的啤酒,自然不是五千年前的配方。

综上,五千多年前,可考究我国已出现啤酒酿造,因其口感未能赢得民众欢心,已在民间失传多年。但市场消费的啤酒是随着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一起进入中国,也掀开了中国啤酒历史的一页。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啤酒厂是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八王子建立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此后五年时间里,俄国、德国、捷克分别在哈尔滨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厂。

?

大家嗨才是真的嗨!

-END-

来源|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

文字编辑|Margaux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酒圈君以获取授权。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ishiyinga.com/zsypz/8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紫石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