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每个人体质病情有异,切勿自行用药。
注意事项请参见:安全地使用中药
先来看看与之相关的另一味药“浮小麦”的故事。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京城名医王怀隐,有一天雨后放晴,便到后院查看晾晒的中药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便问伙计:“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麦,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他正欲说什么,忽见来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对王怀隐恳求说:“王先生,我娘子近来不知何故,常常发怒,有时哭笑无常,整日心神不宁,有时甚至还伤人毁物,真有点怕人,今请先生施恩,为她除病驱邪!”
王怀隐切了切那妇人的脉,又问了几句病情,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言毕,信手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意用汉末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
那汉子持药扶病妇临行时,又补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点忘了,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汗液常湿透衣衫呢。”王怀隐点头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
五日后,那妇人偕丈夫乐滋滋地来拜谢王怀隐,感激地说:“先生救苦救难的大德,我们夫妇终生难忘。真是药到病除,不愧为杏林名医呀!”王怀隐关切地问:“今天再来治盗汗症?”那妇人笑道:“不必了,已一并痊愈了。”
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甘麦大枣汤也有止盗汗的作用?后来,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几个盗汗症病人,由于是用的成熟饱满的小麦,结果均不见效,他大惑不解,于是查阅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想寻求答案。正当这时,店堂小伙计与张大户的争吵声惊动了王怀隐。伙计手握一把张大户送来的小麦说:“这样的小麦我怎能收?你别以为做药就可以将就些,这瘪麦子你拿回去吧!”
王怀隐听罢,忆起上次那妇人所用的小麦就是张大户送来的瘪麦子,于是即忙上前道:“张老兄,你这麦子是……”未等先生说完,张大户便红着脸诉出了实情:“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麦子,我舍不得丢弃,我估计治病用大概可以吧,因此送来了。”王怀隐听罢,从中似乎悟出了什么,便吩咐伙计:“暂且收下吧,另放一处,并注明‘浮小麦’三个字。”
后来,王怀隐用浮小麦试治盗汗、虚汗症,果然治一个好一个,便逐渐认识到浮小麦的功效。太平兴国三年,他与同道好友王祜、郑奇、陈昭遇潜心研究张仲景的医著,合编成《太平圣惠方》一书,并将浮小麦的功效记入该书。从此,“浮小麦”一药便流行于世,并为历代医家治用至今。
而浮小麦与小麦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禾本科植物小麦的干燥轻浮瘪瘦的颖果,一个是干燥成熟果实,二者可关联学习。
?浮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干燥轻浮瘪瘦的颖果。
全国各地均产。
收获时,扬起其轻浮干瘪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晒干。
本品气微,味淡。以粒均匀,轻浮者为佳。
生用,或炒用。
甘,凉。归心经。
固表止汗,益气,除热。
1.自汗,盗汗
本品甘凉入心经,能益心气、敛心液;轻浮走表,能实腠理、固皮毛,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凡自汗、盗汗者,均可配伍应用。
治气虚自汗者,可与黄芪、煅牡蛎、麻黄根等同用,如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阴虚盗汗者,可与五味子、麦冬、地骨皮
等药同用。
2.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本品甘凉并济,能益气阴,除虚热。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常与玄参、麦冬、生地黄等药同用。
煎服,6~12g。
表邪汗出者忌用。
化学成分
主要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粗纤维等。另含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淀粉酶、蛋白分解酶及微量维生素B、E等。
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甘,微寒;归心经。
功能养心除烦。主治心神不宁,烦躁失眠及妇人脏躁证。
煎服,30~60g。
伤寒论用药
中药小故事——薏苡仁
中药小故事——黄芪
中药小故事——防己
中药小故事——百合
中药小故事——苦参
中药小故事——雄黄
中药小故事——鳖甲
中药小故事——射干
中药小故事——鼠妇
中药小故事——石韦
中药小故事——牡丹皮
中药小故事——瞿麦
中药小故事——蟅虫
中药小故事——露蜂房
中药小故事——火硝
中药小故事——蜣螂
中药小故事——菊花
中药小故事——防风
中药小故事——矾石
中药小故事——芎?
中药小故事——寒水石
中药小故事——白石脂
中药小故事——紫石英
中药小故事——川乌
中药小故事——独活
中药小故事——山茱萸
中药小故事——天雄
中药小故事——黄豆卷
中药小故事——白蔹
中药小故事——酸枣仁
中药小故事——干漆
中药小故事——蛴螬
中药小故事——獭肝
中药小故事——射干
中药小故事——紫苑
中药小故事——款冬花
中药小故事——皂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